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李巧伟 徐远超: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助力音乐类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巧伟 徐远超  时间:2025-07-17 10:36:00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湖南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路径,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项重要行动。

作为文化大省,湖南拥有桑植民歌、新化山歌、土家族打溜子、澧水船工号子等国家级非遗音乐类代表性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在数字化浪潮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大背景下,推进非遗与科技融合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科技为音乐类非遗赋能,其又反哺于现代技术,为其注入人文智慧。这种双向赋能、深度耦合,不仅有助于在数字时代构建传统文化与技术创新共生共荣的新范式,还能够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持续为技术进步注入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文化价值和科技伦理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科技创新驱动湖南非遗音乐活态传承,不仅是对“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人文实践,更是塑造数字时代湖湘文化标识的关键举措。

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非遗创新传播

数字化时代,人们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内在品质与情感认同,更加追求数字图像的视觉冲击与感官体验。音乐类非遗有着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表演形态,但由于演出、录制条件的限制,音质和画面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如今,借助数字技术,它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重构音乐类非遗的存续方式、传播形态与传承生态,形成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化传承”再到“创新性传播”的全链条路径。应运用高精度音频修复技术和三维动态捕捉技术,还原那些濒临失传的声音,突破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承局限。同时,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与短视频制作等方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音乐类非遗的原生环境中,聆听其背后的故事,体会其审美意境。这一创新实践彰显湖湘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的蓬勃生机。同时,还借助现代科技重塑非遗的存续逻辑与价值体系,实现从“博物馆式保存”向“见人见物见生活”升级。

文化和科技融合拓展非遗展示空间

湖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音乐类非遗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渊源、民间信仰与审美习惯,是维系民族情感、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以往,这些非遗项目多在舞台或民俗活动现场展示,形式相对单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展示手段为传统音乐类非遗开辟了更为多元的呈现空间。数字化博物馆通过3D建模、全息投影等技术搭建虚拟展厅,从乐器、服饰到表演场景,实现对非遗元素的全方位展示。一些主题公园,如长沙世界之窗、株洲方特欢乐世界等,也融入了音乐类非遗,并借助高科技舞台特效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将光影与烟火等效果相结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盛宴,使非遗得以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传统空间迈向更广阔的文旅融合场域。采用现代科技赋能音乐类非遗,促进其与当代文化及市场的深度融合,是对非遗资源新的诠释与表达。这种方式为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非遗传承机制提供了创新思路。同时,通过开发兼具丰富内涵和独特形态的线上线下文化创意节目,有力赋能地方旅游业发展。还可以将凝聚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通过集成多媒体展示技术、3D动画及虚拟现实等手段,构建起虚拟场景体系,从而强化文化认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5G、3D和AR技术,实现现实舞台与虚拟影像交互呼应,沟通历史与当下,让湖湘文化在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非遗新的内涵

音乐类非遗是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这三张文化名片的重要载体,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土壤,蕴含着深厚的精神、伦理价值,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阵地。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见证了“革命+玫瑰”的“血色浪漫”;瑶族坐歌堂传承了中华民族以歌传情、实施教化的“诗教”传统;酉水船工号子唱出了劳动者团结奋斗与大自然抗争的大无畏精神……文化与科技跨界融合,有助于凸显和弘扬根植于“中国精神”的文化特质,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根据音乐类非遗的文化基因及其与文化空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对其分类知识数字化转换与制作技术。还可以将音乐类非遗符号植入元宇宙空间,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打造出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数字歌谣”湖南样本。同时,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深入发掘音乐类非遗的文化和美学价值,推动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新篇章。

唯有让科技闪耀人文之光,传统焕发数字之美,方能进一步铸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使文化焕发出引领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分别系长沙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长沙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湖湘水系号子音乐文化场域演变与基因谱系构建研究”(23BD055)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