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作物多样 湖湘多美——湖南作物培育向“新”成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7-10 11:15:57

7月3日,洞口县高沙镇南泥智能化育秧厂,工作人员在管护晚稻秧苗。滕治中摄(湖南图片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奉永成通讯员庹炼

湖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丰富多样的作物。目前,湖南各类作物达1500余种,尤其是农作物丰富,为确保全省粮食稳产丰产,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扛牢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物多,还要保护利用得好。湖南依托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创新理念和方法,持续寻找农作物基因密码,在三湘大地建立起作物库,培育出一大批新成果。目前,湖南选育出的油菜、水稻、玉米、花生等新品种,已成为我国农产品保障供给的“主力军”。

新理念,精心呵护“一株苗”

水稻是目前湖南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一举扛起了全国粮食安全重任。

湖南是全球水稻起源地之一,也是全球水稻核心产区,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让一株小小的水稻养活中国人,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26年。当年,留学归国的农学家周汝沆在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修业学堂设立稻作专题,开设水稻、棉花等作物栽培试验,并在如今长沙市东塘电信大楼周边建立了10亩试验田,开启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先河。

“农作物延续生长,离不开种质资源保护。”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教授黄璜说,早期的作物种植以自然选种和传统经验为主,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率先引进现代农学理念,不再单纯依赖自然选种,通过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科学选育新品种。

新理念带来新变化,一代又一代作物科研工作者传承接棒,精心呵护“一株苗”——

针对湖南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湖南研究出水稻、油菜、玉米、棉花等作物的适应性栽培技术;

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战略,“高产与优质并重”理念在湖南应运而生,并成功育成我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高产与优质并重水稻品种“余赤231-8”;

如今在南方地区大力推广的“稻-稻-油”三熟制种植模式同样出自湖南的农业作物研究者,一举提高了土地“含金量”。

理念一变,天地宽。经过多年发展,湖南利用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改良作物性状,结合大数据、无人机遥感、智能农机等新技术、新装备,实现精准栽培和数字化管理。水稻、油菜、花生等农作物的一株株小苗从原来的野蛮生长,转向高产、优质、绿色、生态茁壮成长。

新方法,解锁高产高质密码

农作物除了保护和利用外,还要通过持续的科研创新,拉长农作物的生命力。

水稻、油菜、玉米、花生、棉花、小麦、红薯……走进岳麓山实验室和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展厅,各种各样的种子让人眼花缭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湖南充分利用种质资源丰富、“农业院士天团”、科研院所聚集等优势,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大力推进种业高地建设,创新育种方法,将成果“种”在地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我省农作物科研工作者便着力推动杂交水稻“两系法不育系选育”发展,并培育出国内第一个两系优质杂交稻品种“培两优288”,解决了传统三系法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官春云院士培育出的“湘油11号”,填补了国内双低油菜的空白。刘忠松教授主持完成了油用芥菜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芥菜的起源驯化过程。

除了良种,良法也是高产高质的关键。水稻省种、双季稻“稀播壮秧大苗移栽”、双季稻“旺壮重”等栽培技术,油菜“冬发”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油菜机械化栽培……一项项新方法,持续解锁农作物高产高质密码。

作物学教授邹应斌创新提出水稻栽培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三定”栽培技术,成功解决了超级杂交稻栽培技术难题。黄敏教授研发杂交稻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栽培技术,解决了传统机插杂交稻用种量大、秧龄期短、秧苗素质差、双季稻品种搭配难等技术难题。黄璜教授创新提出稻田种养生态工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过程,成为南方水稻生产丰产增收、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

玉米、花生、棉花、烟草等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迭出,为稳定湖南粮食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成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春耕时节,在湖南农业大学的试验田里,无人机遥感、AI图像识别,对作物生长表型进行快速检测,育种效率是传统的3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机加持,湖南农大作物学科一大批教授专家扎根田野,选型配套出一系列高效实用的现代农机具。油菜移栽机、水稻智能插秧机等装备,推动农作物生产由传统人工向全程机械化转型。

栽培新成果,让同一株苗结出不一样的果。水稻省种栽培技术,同样一亩田节省种子30%以上;油菜轻简栽培模式,让一朵小黄花在三湘大地“一路生花”;酸化土壤花生补钙降酸杀菌施肥技术,攻克了花生大面积空壳和烂果难题;全球首个再生稻智慧农场,让人们看到再生稻的“钱景”,2024年全省再生稻面积超过300万亩……

延续农作物生命力,人才是关键。每年5月是湖南棉花播种旺季,益阳市农科院从事农作物学研究的祝海峻博士蹲守在地里现场为农户答疑。“播种密植、时间都有讲究。”祝海峻说。

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种植和管培方式,才能让农作物丰产、农民丰收。从1926年至今,湖南农大、湖南省农科院等院所作物学科培养了2万余名专业人才,他们犹如星星之火,撒在祖国大江南北,持续推动农作物繁育生长。湖南农业科研院所获得的1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有力保证了湖南“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棉被子”安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