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清晨的武陵山脉还笼罩在薄雾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的校园已传来琅琅书声。
教学楼前,身着民族服饰的土家族学生小雅弯腰拾起一片落叶,轻轻扔进分类垃圾桶。“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她抬头一笑,晨曦为她的银饰镀上一层金边。
这是湘西州民族中学最寻常的一个早晨,也是该校在创建全国文明校园过程中所发生的不经意变化。近年来,该校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山水校园的文明基因
走进湘西州民族中学,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青石板小径旁,土家族摆手舞壁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相映成趣;教学楼内,苗绣社团的学生们飞针走线,墙上挂着他们创作的“文明礼仪”主题刺绣作品。
“我们把民族文化作为文明教育的载体。”湘西州民族中学党委书记马继业介绍,学校将土家梯田的“和谐共生”、苗族银饰的“精益求精”等精神内核融入德育课程,让文明扎根于文化沃土。
“罗盛教学长用生命托举朝鲜落水儿童,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我们前行。”盛教亭旁,一堂学校团委组织的思政课,正在有序进行。
1949年至1950年,罗盛教在原湖南省立十三中(现湘西州民族中学)就读。1950年,他响应号召抗美援朝,1952年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年仅21岁。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比空洞说教更有感染力。”湘西州民族中学副校长向前东介绍,该校已建校89年,涌现出大量英模人物;加之地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浓郁,对培育师生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德育实践课每周雷打不动,丰富的艺体活动更让文明教育“活”了起来。
5月19日,湘西州民族中学举办第十一届“心理健康文化节”系列活动,同学们用细腻的笔触,在便签上书写下对自己、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春日的暖阳下,一张张承载着真挚情感的便签随风轻摆,宛如春天里的精灵,将温暖与希望传递给每一位驻足阅读的同学。
同时,“动物集市”“美味零食”“心灵驿站”等别出心裁的项目,也提醒着大家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帮助学生有效排解内心的苦恼,更积极健康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小细节里的育人匠心
中午时分,食堂窗口前,学生们自觉排起长龙,安静有序。
自觉排队、光盘行动、带走垃圾……这变化源于学校将“文明微行动”进行量化评分,纳入“文明班级”评比。
3月10日,湘西州民族中学开展“爱心传递,温暖校园”校园义卖活动,同学们拿出自己珍藏的书籍、文具、手工艺品,筹集爱心资金。
活动吸引众多师生驻足。有的班级设置抽奖环节,有的推出“买就送”的促销活动,还有的班级别出心裁地制作精美的宣传单,展现他们的创意和爱心。老师们也纷纷加入慷慨解囊,为这份爱心事业添砖加瓦。
3月是学雷锋月,湘西州民族中学广大师生走出校园,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在马颈坳镇隘口村,2407班的学生参与“采茶助农”主题活动。在茶农的带领下,同学们徒步登上高山茶园。放眼望去,漫山茶树碧绿如染,薄雾缭绕,茶香沁人心脾,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
“采茶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按照一芽一叶或‘一根针’的标准,用两根手指轻轻上提采摘。”在茶园技术人员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认真学习采茶要领。随后,他们挎上采茶篓,化身为勤劳的茶农,在茶园中穿梭忙碌、认真采摘。
“黄金茶是湘西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之一。”参与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真正感知生活、服务社会。
与此同时,2307班全体学生来到矮寨镇排乃村,开展“学雷锋暨学唱非遗苗歌”研学活动。在非遗传承人吴腊保的家门前,她以深情的话语向学生们讲述苗歌的起源及非遗传承人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吴腊保的女儿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学唱《苗家高腔迎客歌》。
结束了苗歌学习,同学们拿起清扫工具,前往矮寨排乃村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家分工协作,有的擦拭栏杆,有的清扫垃圾,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环境焕然一新,赢得村民一致好评。
走出校园的文明辐射
创建文明校园,不仅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更要一支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
今年3月,湘西州民族中学组织党员教师,前往乡村振兴结对村凤凰县筸子坪镇管刀村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植树造林助振兴”主题植树活动。
3月30日,湘西州民族中学组织全体教职工到保靖县夯沙大烽冲开展健步行活动。大家穿梭于大烽冲的青山绿水间,欣赏沿途美景,呼吸清新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4月18日,湘西州民族中学“为爱筑梦,星火相随”爱心助学活动走进凤凰县筸子坪镇管刀村小学。该校关工委“五老”们亲切地与孩子们交谈,将一件件崭新的衣服和一双双合脚的新鞋递到孩子们手中。
在湘西州民族中学,文明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自觉。
5月7日至8日,湘西州民族中学组织开展“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走进毛泽东故居,莲塘映旧居,碧水绕青峰。师生们瞻仰书桌、油灯等历史物件,从少年毛泽东挑灯夜读的方寸之间,感悟伟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
学生代表表示,此次研学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具象认知,今后定将发扬毛主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拼搏精神,以青春热血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到敬老院关爱老人、到河边捡拾垃圾、到车站做志愿服务……在湘西州民族中学,文明的力量厚积薄发。
暮色中的校园,几名学生在“文明心愿墙”前驻足。一张纸条随风轻扬——“希望毕业时,我能留给学弟学妹的不仅是成绩,还有文明的传承。”
从将民族文化的“根”转化为文明行为的“魂”,到用“绣花功夫”打磨育人细节,再到让文明之光点亮山乡——这座武陵山深处的学校,正用最生动的实践诠释:文明是看得见的风景,更是触得到的温度。(来源:湘西州文明办 新湖南 作者:莫成 谢晶)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