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市以《衡阳市“移风易俗‘衡’文明”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施方案》为总揽,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主阵地,通过“优化村规民约、开展屋场宣讲、强化活动引领”三结合的方式,让移风易俗理念在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推动全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乡风建设走深走实。
村规民约:“新规约”助扬“好村风”
常宁市曲潭街道金塘村在依靠红白理事会监督和村规民约约束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家族为单位,以家族内德高望重的老者为突破口,由村支两委组织集中进行宣传培训,讲明移风易俗的好处,讲清村规民约的内容。再由包组村干部和老者一道深入湾场,召集家族人员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讨论制定该家族红白喜事俭办的具体细则,并将其写进家风家训,由家族人员共同监督执行。通过族内监督,让移风易俗理念更深入人心,更能执行到位,以点带面推进全村文明乡风建设。
常宁市曲潭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金塘村“两委”为6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寿礼。
例如,为解决老人过生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陋习,金塘村大力开展“尊老敬老新方式 节约从简聚一起”文明实践活动,邀请街道党工委委员,和村“两委”一道,每月定期在村部为60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寿礼,党工委委员主持,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村里孩子精心编排节目为老人展演,大家与过生人员一起唱生日歌、共享蛋糕,让老人既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又感受到了街坊邻居的温暖,让老人孩子省一笔不小的开支的同时,为亲朋好友省了人情钱,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与点赞。
蒸湘区雨母山镇雨母村把红白理事会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主力军,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退伍军人、老教师、老干部、新乡贤、村干部吸收进红白理事会,根据新形势、新特点,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把“婚事彩礼不超过6万元”“丧事酒席控制在10桌以内”等具体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并得到村民一致好评。通过打“感情牌”、算“经济账”、用“村规限”这样一套“组合拳”,加以“红黑榜”、积分制管理等奖惩机制落实,推动移风易俗从“倡导”走向“规范”,有效制止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风气。
衡阳县曲兰镇木山村村“两委”牵头,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通过家访、屋场恳谈会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木山村丧事简办实施细则》,对传统丧葬流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简化,取消了报丧、吊丧、守灵等繁琐的 10 余项环节,统一开展追思会。追思会既保留鞠躬默哀、播放生平影像等承载情感的仪式,又摒弃燃放鞭炮、雇请乐班等铺张浪费且污染环境的项目,让丧葬回归缅怀本质。为保障新规落地见效,木山村推出“五不准一补贴”制度,明确禁止挂气球、耍龙灯、使用一次性碗筷、商业表演、违规收受礼金等行为,进一步净化丧葬风气。同时,对经济困难家庭给予误工补贴,让制度既有刚性约束,又饱含民生温度。
屋场宣讲:“家常话”讲清“大道理”
蒸湘区雨母山镇雨母村把文明实践屋场恳谈会作为宣传移风易俗理念的主形式,将移风易俗理念编成群众容易记的顺口溜,把本村群众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讲出来,从经济负担、社会风气、家庭关系等角度,深入浅出剖析了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良习俗的危害。此外,雨母村将移风易俗具体内容制作成卡片,采取抽中解答的互动形式,一一回答村民关心的“红白事操办标准、人情礼金规范”等问题,通过宣讲将“厚养薄葬”“不攀比”等理念深入人心。
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镇雨母村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屋场恳谈会。
衡阳县曲兰镇木山村注重从思想和文化层面培育文明新风,一方面,依托“道德讲堂”开展屋场宣讲,举办“衡阳好人”选树活动,以身边孝老爱亲模范为榜样,传递“生前厚养、逝后薄葬”的价值理念。通过分享温馨家庭故事、宣扬好人好事,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丧葬观念。如遇到家有老人去世,木山村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介入,向家属宣传移风易俗的新规,详细讲解丧事简办的好处和意义,一场白事下来让户主节俭5至8万,既给逝者以尊严,又送去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抚慰了家属心灵,让家属感到脸上“有光”,邻里乡亲觉得“可行”。
另一方面,创新宣传形式,以本村丧事简办典型案例为基础,组织村民学习讨论,用看得见的实例说服群众。通过20余场屋场宣讲会、宣传小分队入户走访,实现移风易俗理念家喻户晓。此外,通过大力实施积分管理制度,为简办家庭提供农资兑换奖励,将移风易俗具体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落实红黑榜等奖惩制度,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自移风易俗新规实施以来,木山村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30%,群众负担显著减轻。
活动引领:“新形式”带动“齐参与”
蒸湘区雨母山镇雨母村也把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作为弘扬文明新风的主路径,把移风易俗内容编进小品小戏、快板说唱,把本村实际融入到衡阳市文明办出品的《快板十唱 移风易俗“衡”文明》内容,走到群众中演出来、唱出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将移风易俗理念潜移默化刻进群众心中。同时,该村还通过知识竞赛、家风故事分享、“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好”字系列典型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让“比文明”“比节俭”等成为一种新风尚。
常宁市曲潭街道金塘村快板宣传队到湾场宣传移风易俗内容。
常宁市曲潭街道金塘村深挖本土文艺资源,邀请常宁市文化馆专业人员、退休教师、民间艺人等组成创作专班,将移风易俗和村规民约内容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快板词,成立由村干部、留守年轻人、学生组成的快板宣传队,定期深入各村民小组巡演,同时,该村通过村组小广播,每天播放“快板十唱 移风易俗‘衡’文明”内容,通过让村民“耳濡目染”,不但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让移风易俗理念更深入人心。
金塘村还积极打造数字化移风易俗云平台,借助“互联网+”模式,逐步实现移风易俗工作智能化管理。该平台接入村内重点区域的监控设备,对红白喜事举办、日常民俗活动等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云平台便会及时预警,工作人员也会第一时间介入劝导、督促整改。同时,依托5G智慧平台每日早晚固定时段,播放移风易俗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和先进事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文明乡风。(来源:衡阳文明网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公众号 湖南省政研会 作者 谭春兰 王晓策 周小纯 )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