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陆叶红 夏云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陆叶红 夏云峰  时间:2025-07-28 10:34:0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深邃的思想智慧与丰富的道德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对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等精神特质中,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对于我省思政课教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创新:构建湖湘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体系。课程创新是湖湘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环节,其关键在于实现两者的深度耦合,而非简单的内容叠加。这种耦合需要建立在对湖湘文化精神特质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精准把握之上。一是“心忧天下”与家国情怀课程模块的融合。从理论逻辑而言,“心忧天下”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思政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诉求高度一致。屈原投江明志、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历史典故,生动诠释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应在思政课中设置湖湘文化专题模块,实现传统与当代阐释的深度对话。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协同各学科开发跨领域的课程模块。如从历史学视角,深入解读湖湘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实践传统;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代社区治理中的转化与应用;透过对文学经典的细致研读,挖掘《离骚》《岳阳楼记》等作品中蕴含的伦理智慧等。二是“经世致用”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经世致用的实践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脉相承。三是“敢为人先”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与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契合。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启蒙、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变法勇气,展现了湖湘文化中突破桎梏的创新基因。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可围绕“湖湘创新精神与科技自立自强”主题,邀请科技工作者开展专题讲座,将历史上的创新壮举与当代科技成就相衔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技赋能:打造湖湘文化思政教育的数字化传播矩阵。在数字化时代,科技赋能为湖湘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范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增强文化感染力,实现从单向灌输到沉浸体验的转变。一是沉浸式技术再现历史情境。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具身认知”环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如让学生通过VR设备“参与”青年毛泽东游学调研,在虚拟情境中体验社会调查方法;构建“伦理决策模拟实验室”,基于王夫之“理势合一”哲学理念设计认知情境,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伦理判断逻辑,提升实践育人的精准性等。二是智能学习平台拓宽学习路径。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开发“湖湘文化思政教育”App,构建“内容推送—互动讨论—实践打卡”的闭环系统。App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推送湖湘文化相关内容,如给理工科学生推送“万步炎与海牛”的故事,给文科生推送“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文化”。互动板块设置“我眼中的湖湘精神”话题讨论,由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思考文化传承的路径。三是虚实空间拓展实践场域。虚拟空间的沉浸体验和互动学习,与实体空间的实践基地和校馆联动相结合,探索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模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践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评估体系:建立湖湘文化融入效果的动态监测机制。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湖湘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其重点在于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监测机制,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统一。从评估内容来看,建立“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模型。在认知层面,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湖湘文化基本史实、核心精神的掌握程度;在情感层面,采用量表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在行为层面,重点监测学生参与湖湘文化相关实践活动的表现,如是否参与社区文化服务、是否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等。从评估方法来看,引入多元主体评价机制。除思政课教师的主导评价外,可邀请岳麓书院研究员、地方文化学者等作为校外评估员,从文化传承的专业角度进行评价;同时,通过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这种多元评价机制能够避免单一评价的局限性,更全面地反映教育效果。从反馈机制来看,建立“评估—改进—再评估”的闭环系统。定期对评估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湖湘文化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某一文化模块的理解存在偏差、某类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较低等,据此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对相关课程进行优化,使湖湘文化融入的针对性不断提升。

【作者分别系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中共邵阳市委党校讲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传统美德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XJK24CDY010)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