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尹淑琼:构建泛在可及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尹淑琼  时间:2025-07-22 09:55:59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是湖南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迫切,“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新时代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老年教育作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载体,其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湖南的落地成效。

当前,我省老年教育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城乡覆盖不均、资源供给不足、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为此,加快构建泛在可及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既是破解老年教育发展瓶颈的现实要求,也是赋能湖南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构建城乡联动体系,夯实服务体系基础支撑。泛在可及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首先体现在覆盖的广度与均衡度。当前,我省老年教育资源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县域及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服务“盲区”。应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在省级层面,建立老年教育统筹协调机构或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全省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城乡资源配置标准;依托湖南开放大学(省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全省老年教育业务指导与服务。市级层面整合高校、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打造区域性老年教育中心,辐射周边区县。县级层面重点建设标准化老年大学,将其纳入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确保每个县有一所老年学校。乡镇(街道)依托综合文化站、党群服务中心设立老年教育教学点,村(社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辟“银发课堂”,形成“15分钟学习圈”。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激活服务体系内生动力。老年教育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当前,我省老年教育仍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资源供给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足。应打破“政府包办”模式,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让服务网络更具活力。一是进一步办好政府主导的各级老年大学,探索“一校多点”办学模式,组建区域性老年教育联盟,扩大普惠供给,发挥示范效应。二是激活体制内资源,推动体制内单位依托自身场地、设施、资源,开办内部老年教育,待模式成熟后逐步向周边社区开放。三是撬动“社会端”力量,通过税收减免、以奖代补等政策,激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开办老年教育,丰富老年教育供给方式。

推进数智化转型,拓展服务体系覆盖维度。在数智时代,构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必须打破时空限制,以数字化手段延伸服务触角。当前,我省老年教育数字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线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城乡数字鸿沟尚未完全消除,亟需以“智慧老年教育”为抓手,推动服务网络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是依托湖南老干部(老年)开放大学、湖湘学习广场等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老年教育在线资源库,整合共享优质数字资源,实现“一库通全省”,让偏远地区老年人共享精品课程。二是利用大数据收集学习行为数据,结合算法绘制多维度用户画像,精准识别需求,为课程开发提供靶向指引,实现按需推送。三是打造多终端学习矩阵,开发适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设备的应用。同时,通过简化操作界面、放大字体图标等适老化改造,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实现“随时随地、想学有学”。

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服务体系长效运行。构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作支撑。当前,我省老年教育存在政策碎片化、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教育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应从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让服务体系建得好、稳得住、能发展。一是将老年教育纳入全省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出台《湖南省老年教育条例》,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坚实法制保障。二是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设立省级老年教育专项基金,重点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地区倾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经费筹措格局。三是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将其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增强职业吸引力;通过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在职教师系统培训、银龄人才返聘等途径,壮大专业师资队伍。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课题“数智赋能终身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XJK25CCR003)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