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要求“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2月2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当前,一些地方乡村人才状况距离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与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专业化培训体系不完善,本土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亟待提升;部分乡村人才数字素养偏低、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意识。与此同时,乡村人才政策制定缺乏统筹,导致碎片化明显、资源整合效率低。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应积极运用创新思维,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构建政策协同矩阵,激活乡村人才振兴“一盘棋”。一是横向联动。以乡村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教育、农业、文旅、人社等领域政策协调,强化产教融合与资源整合,大力推广“阿者科计划”“林科教工程”等创新型示范地成功经验,推动区域乡村人才共育共享。二是纵向沟通。贯通“中央—省—市—县—乡”五级人才政策传导链条,实现分层赋能和本土转化,将宏观人才政策分解为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自上而下的精准传达;描画乡村人才需求地图,细化用人目标与要求,实现自下而上的准确提报。不断优化传导与适配机制,消除层级壁垒,实现人才政策上下贯通。三是动态优化。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原点,深入了解、精准识别乡村人才真实诉求,紧扣需求快速响应,并依托效能评估与容错机制,调整或创新人才机制,增强乡村振兴人才政策的系统效能。
“聚引育”三环联动,破解人才结构性失衡困局。一是开源聚才。动态梳理本地能人、返乡青年等资源,建立“乡才云库”,分类标注技能特长与产业适配度;对在外地的乡籍人才,依托乡情恳谈会等活动,增强情感联结,强化乡土认同,邀请其投资家乡,或为振兴家乡出谋划策;对在地人才,建立、实行乡村党员干部抓村级储备人才建设联系点制度,通过全面了解摸底、研究确定人选、开展培育锻炼、实行动态管理等措施,做好村级干部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二是精准引才。摸准乡村在农业科技、文旅融合、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需求,引入对口人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用好“候鸟专家”“周末工程师”“两栖型学者”等人才,深化区域人才协作,推动区域间智力资源共享;采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专家团队深入农村一线、走进田间地头“把脉问诊”,与乡村产业精准对接,确保人才贡献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三是“适配”育才。乡村人才培养要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须尊重乡土规律,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培养体系,加强政、校、企、社联动,构建与乡村人才培养“适配”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加强乡村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交流会,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鼓励人才赴外地学习交流,积极拓宽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赋能,释放乡村人才乘数效应。一是构建乡村数字赋能平台。整合乡村大数据中心、科技小院成果、职业教育云平台等资源,加快搭建乡村人才数字大脑,构建“需求分析—精准培训—实践应用—动态追踪”全链条数字化服务体系;借助智能算法,分析人才技能短板与产业需求缺口,定向推送电商直播技巧、科学种植养殖等微课程;推广云端导师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远程指导培训,夯实乡村人才根基。二是推动科技服务下沉。积极推行“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博士工作站等模式,推动科研力量与农业生产场景深度融合;在田间地头建设数字农场,开展无人机植保、区块链溯源、智能温室管理等场景化实训,培养能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数字新农人;设立乡村创客空间,扶持乡村产业规划师、农文旅融合产品设计师、数字营销师等新型业态人才。比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江村携手腾讯,全力培育能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的“乡村CEO”,通过整合百香果种植、瑶族文化体验、民宿餐饮等资源,实现线上预订、云认养、用户关系管理等全链条服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三是创新乡村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对服务乡村的科技人才着重评价其专利转化、技术推广情况,评价结果纳入人才考核体系;地方政府可邀请村民代表、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既注重人才的产出价值等定量指标,也考量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定性指标,以多元评价激发人才乘数效应。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湖南省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及实现路径研究”(21A0166)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