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和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73%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扎根于传统乡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
近年来,我省着重依托文旅融合、创意产品开发、数字化传播等形式,使非遗成为吸引眼球的流量密码。比如,“浏阳油纸伞”仅抖音主话题播放量就突破5000万次;2023年8月至今年7月间,湘西州6位州级以上“湘西苗绣”代表性传承人举行118场线上直播,累计吸引1023万人次观看;怀化溆浦雪峰山与湘西凤凰县竹山村打造的“非遗+旅游”路线,2024年全网曝光1.5亿次。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非遗的知名度,但有待进一步将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推进非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将乡村非遗流量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实功”,核心在于强化文化赋能、拓展产业协同。
以创意化设计赋能,让乡村非遗“火”起来。非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应以设计赋能为切入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深度融合,让非遗衍生产品走出既“土”又“旧”的传统形象,激发其进入商业市场与国际平台的潜力。设计赋能应扎根于乡村非遗土壤,通过创新演绎,巧妙地赋予其契合当代审美的全新表现形式。比如,在益阳桃江县,由校、企、地、行协同组建的“匠艺织竹”创新团队,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开发出一系列竹编家具、灯具、装饰品、文具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非遗竹编的内涵,还融入了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设计元素,实现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成功走向国际市场,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以场景化体验贯通,让乡村非遗“动”起来。非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应以场景化体验为关键抓手,构建非遗在乡村的生活化传播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永顺县双凤村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打造织锦文化主题村落、举办土家族织锦文化节、开设手工体验工坊、打造沉浸式表演场景等主题活动,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深度参与的体验机会。游客因此与乡村非遗建立起“可观、可触、可参与”的深层情感连接,强化了对非遗的文化认同,非遗的市场边界得以有效拓展。2024年,湘西州非遗相关旅游收入达5000万元,其中非遗体验项目收入占比超过30%。
以数字化技术驱动,让乡村非遗“传”起来。非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数字技术是关键驱动力。近年来,我省依托直播电商、短视频平台、虚拟展示等数字化工具,丰富了非遗传播渠道,重塑非遗产品销售模式,显著提高了非遗产品的附加值与品牌认同度。比如,湖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米谷展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次,其银饰产品线上销售额2024年同比增长45%;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利用VR全景技术,将线下展会送达云端,打造了汇集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研培院校和生产性保护基地的“云上拾遗路·守护潇湘情”线上湖南非遗馆,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非遗展示+云上推介+电商平台+乡村振兴”模式,打造了24小时在线、365天不落幕的多维立体文化空间。这种模式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当代媒介生态,突破地域壁垒,直接触达全球消费者,可推动乡村非遗在新时代“传”得更远、更广。
以品牌化运营增效,让乡村非遗“强”起来。非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需以品牌化运营为支撑点,让其在成果产出与效能提升中持续发力。应通过系统梳理非遗元素、构建非遗IP矩阵、突破非遗单一产品形态,实现多场景、多业态和多渠道的非遗产品开发,并依托品牌推介活动、打造传统工坊、冠名文旅相关活动等方式,提升非遗品牌影响力,营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比如盛产湘绣的长沙县,通过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系列非遗文创产品,2024年线上销售额达5000万元;江永县蒲尾村、普美村、大畔村依托非遗“女书”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与投资,乡村经济持续增长。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品牌化运营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更是助力乡村产业真正“强”起来的重要引擎。
【作者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湖南省艺术设计家协会文创专委会副秘书长。本文为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三方协同、四创融汇、五新联动:非遗技能创新人才新范式培养实践研究”(XH2024600)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