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赋能 活力奔涌
长沙经开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上篇)
长沙经开区大景。舒展摄
中非经贸总部大厦。舒展摄
中电智造园。章帝摄
星沙水务。舒展摄
刘永涛胡鸽王茜欧阳林
产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聚焦聚力“二次创业”,持续用力建设“三个高地”先行区,以“市场化、扁平化、高效化”为改革方向,主动作为、大胆试水,深化“小管委会+大公司”发展模式,系统集成推进市场化建设运营等体制机制改革和市场化要素配置等专项领域改革,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各类要素加快集聚,发展动力澎湃不息,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今年上半年,长沙经开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均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1%,其中制造业税收增长7.8%;园区制度业提升行动“两清单两增量”新开工、新投产项目分别为37个、33个,总量位居全市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升、质效向好的良好态势;外商直接投资、外贸及对非经贸体量稳居全市国家级经开区首位,彰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优化体制机制力促“放手干、放心干”
机制顺了,方向对了,才能实现加速奔跑。
去年11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后,长沙经开区反应迅速、行动有力。
长沙经开区以改革为牵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激发以园区高质量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攀高跃升的新动力。
园区聚焦“人”这个核心要素,深化干部人事改革,畅通园区干部交流渠道,按照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原则,进一步理顺区内与区外、区内各功能板块、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有效提升抓招商、促发展的主动性和高效性。
改革触碰“痛点”,减机构、减编制、减职数,园区管委会原本11个内设机构精简为7个,精减了36.4%;所属事业单位由8个减至2个,精减了75%;所属平台公司长沙经开集团重组整合,下属一二级子公司由38家压缩至26家,压缩率超30%,全面推进“双减15%”任务目标,实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通过把权力放下、把资源放开、把自己“逼”上市场赛道,深化“小管委会+大公司”发展模式,增强市场应变能力与融资“造血”能力。
同时,厘清经开区与属地政府的职责边界:企业围墙里的事,园区负责;企业围墙外的事,交给属地政府。目前,长沙经开区与属地政府一盘棋,建立了“三张清单”(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保留清单、剥离清单、边界清单),全面推动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等事项移交、剥离,大大减轻园区负担,让经开区集中精力聚焦“主责主业”。
改革后,一线经济部门占比超过70%,招商、产业、金融等“主攻方向”全面提效,形成“大部制+专业化”的新型治理体系。
直穷绝顶高,始觉天地阔!
长沙经开集团优化建设板块布局,明确城建公司、力都置业两大主体分工——城建公司主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力都置业专注商住及工业地产开发。通过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宜业宜居”的高品质产业空间,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夯实硬件基础。
星沙水务统筹水务环保业务,以湖南省县域最低的自来水价格和湖南省第一的“获得用水”服务,有力支撑长沙经开区和长沙县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东方数智深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新盛地公司聚焦打造市场化物业运营平台,通过构建“物业管理+资产运营+智慧能源+环保服务”的多元化运营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要素保障。
长沙经开区同步建立改革创新风险备案机制,明确“容错免责”“尽职免责”,为干部“放手干、放心干”兜底;同时构建基金返投认定机制、改革联席会议机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确保改革落地见效、不打折扣,打通从设计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招引路径变革绽放招商“新活力”
今年,江苏芯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长沙经开区签约的“全国产闪存主控芯片和存储模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计划总投资超5亿元,聚焦SATA、eMMC、PCIe三颗主控芯片研发,并基于此开发全国产SSD和eMMC存储产品,全面覆盖工控、网安、汽车、轨交等泛工业市场。项目在四年内将完成3颗存储主控芯片和主要模组产品的开发,未来8年预期将实现营收57亿元。
这是园区依托基金运作招商的鲜活案例之一。
从去年9月份开始,园区在全省率先组建远期规模分别为100亿元的重点产业基金和科创基金,一手抓投大投强投产业,一手抓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强化与社会资本、省市国资以及龙头企业合作,加快构建基金矩阵和基金生态。
目前,园区已通过基金招投联动引入中科曙光、芯盛智能、钠能时代、特斯联、深浦电气、雅圆精密等重点项目43个,市场化招商机制实效显著。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
长沙经开区不断创新招商模式,以产业链精准布局、驻外联动拓展、资本赋能驱动、市场机制运作,全面激发改革活力。
长沙经开区将原经济合作局改革为投资促进局,设立7支招商小分队,抽调47名专业干部充实力量。
在园区国企改革中,重组专业招商公司,从长沙经开集团抽调45名年轻员工从事招商,建立市场化薪酬体系和专业招商队伍,建立“1+1”帮带机制,构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招引模式。
同时,率先组建驻德国、新加坡招商专班,迈出境外常态化招商步伐。其中驻德招商专班采取合作共建模式,由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与商务部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合作,挂设“长沙经开区驻德国代表处”,以全新机制运行。进一步做实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招商专班,确保每个专班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制度保障。
好项目都抢着要,如何确保企业选择长沙经开区?
长沙经开区最大的底气,是兑现能力——招商不是“签了就完”,不是给企业“画饼”,而是“落地见效”。
深圳欧志达公司,考察多个园区,最终被长沙经开区一站式服务打动——从选址、设计,到政策、金融、人才对接,每一个细节都有专人跟进,最后干脆利落地签下来。
这种“说到做到”的兑现能力,正在转化为招商竞争力。
今年1-6月,园区共引进项目62个,同比增长12.7%;总投资329.6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重大产业项目32个,较去年同期增加4家,含百亿项目1个、50亿项目2个。
不仅如此,长沙经开区还把“触角”向外延伸,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国内联动。在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已有37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企业入驻;与浙江嘉善合作开发产业园,与新疆鄯善共建“飞地园区”……一场场“跨山越海”的项目合作,正重塑经开区招商版图。
市场化、专业化、扁平化,已成为长沙经开区招商工作的鲜明标签。
服务提质升级让企业少走弯路、快享红利
4月30日,广州广汽荻原模具冲压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收到一纸批复,其汽车零部件新建智能产线项目获批即开。这距离该企业提出豁免申请环评手续仅1天。
“我们过去做环评,要请第三方机构写好几百页报告,这种流程最少两个月,10万元‘打底’,还不保证一次通过。”该企业安全负责人说。
今年3月,长沙经开区发布《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揭开环评改革试点序幕;面对环评手续烦琐等问题,针对汽车制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四大制造行业部分项目,将环评审批从一本厚报告简化为一张申请表,单个项目落地周期压缩2个月、成本立减10万元,让企业真正享受“时间就是财富”的红利。
开展试点以来,园区共20家企业涉及环评手续办理,其中7家企业已开展试点,豁免项目占环评总项目35%。
改革不是一味“松绑”。
为前移监管节点、重构责任链条,长沙经开区构建“环境准入+排污许可+台账管控+全过程监管”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简中有控”“放而不乱”。
长沙经开区还推行“首席审批师”制度,实施“即收即审、即审即办”的审批模式,近一半事项可当天办结。园区已有60%的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或“掌上办”,真正让政务服务跑出了“加速度”。
改则通,通则久。
长沙经开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增值化”政务服务,从传统的“企业找政府审批”变为“我们主动找企业服务”。
在钠能时代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还未正式拿地前,园区审批服务就已悄然启动——审批专员主动靠前对接,依托“技审分离”政策,提前介入技术审查,指导规划设计方案优化,确保企业在取得土地权证后,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手续无缝衔接。
“以前是项目找审批,现在变成了审批找项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优化流程、帮办代办、提前服务,审批模式从“接力跑”变为“并肩跑”,让企业少走弯路、快享红利。
目前,园区已推进钠能时代、麦格米特等10个项目提前开展审批服务,实现“拿地即开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提速30%以上,平均节约时间成本超过2个月,再次刷新“园区速度”。
精准盘活土地资源更快更好产出效益
走进长沙中电智造园,一幢幢现代化楼宇拔地而起,整齐排布在长沙经开区主轴两侧。这里既有总部型分层厂房、多功能独栋楼宇,还有高层研发办公楼、人才公寓,俨然一座“立体化产业综合体”。园区总建筑面积约9.6万平方米,容积率达到1.8,土地利用效率在同类园区中名列前茅。
30余家企业已落户,比如瑞弗斯科技、朝一信息、浩敏光电、吉振智能等。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不断集聚,发展来势喜人。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块闲置地块?
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长沙经开区走上“工业上楼”“一地多用”的新路子。
过去拼的是“平面扩张”,现在比的是“立体开发”,企业不仅节约成本,还能更快投产见效。
在长沙经开区,每一块土地、每一栋楼宇,都要“长出产值”,发挥出最大效益。
数据显示,园区产业用地的平均容积率已从原来的不到0.8,提升至2024年的1.06,跃升幅度显著。在全国产城融合型园区中,长沙经开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第36位,稳居全省前列。
为破解土地“紧箍咒”,长沙经开区创新打造出“政策链+治理链”的组合拳。从2022年5月起,先后推出10项土地高效利用政策,建立“从评价到监管再到处置”的全流程闭环制度。
园区还搭建“地企匹配图”等数字化平台,打通多部门协作壁垒,实现土地使用动态监管和精准推送,让“哪家企业需要什么地、哪块地适合什么项目”一目了然。
园区3年累计盘活低效用地5065亩,激活闲置物业196万平方米,成功转型升级近30家企业,以4.23%土地贡献全市20%规上工业产值。
改革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在2024年全省土地高效利用改革案例评选中,长沙经开区“政策链+治理链集成联动”模式获评“十大改革创新案例”。
“没想到用地年限还能‘定制’,一下子为我们减轻4300万元的资金压力!”长沙经开区一新材料公司项目负责人说。这家2024年刚落户的企业,原本面临着购地、建厂、购设备等多重资金压力。长沙经开区规划建设局、投资促进局等部门主动上门,为其量身定制了15年弹性用地方案,到期后还可优先续期。
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重要区块,长沙经开区充分发挥“自贸区+经开区”叠加优势,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频频出招。通过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等创新举措,已累计实施弹性年期出让用地7宗,为企业节省前期用地成本6850万元,真正让企业感受“自贸速度”和“经开温度”。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与经开区的产业基础优势相互赋能,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双区联动”模式,既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又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提供了鲜活样本。
长沙经开区还创新推出“立体园区”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9个特色产业园。这些园区通过委托运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形成“一个园区一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长沙经开区,正在有限的土地上跑出最大速度,以更高的产出书写发展答卷!
从一系列实践可以发现,长沙经开区改革的逻辑是: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从“管项目”转向“管规则”,从“审批链条”转向“治理闭环”,这不仅是一场治理方式的重构,更是一场理念的更新,折射出地方园区由粗放开发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时代特征。
“市场化、专业化、扁平化”已成为长沙经开区管理体制的核心,以改革赋能“助跑”,推动发展跨越“冲刺”。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沙经开区的系列改革,既是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等政策要求的实践探索,也是持续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付旭明表示。
风劲帆满,奋楫潮头!
长沙经开区将持续激发改革创新澎湃动能,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深化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互促,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集聚区、持续用力建设“三个高地”示范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