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朱焕桃 龙喜平:畅通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之路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焕桃 龙喜平  时间:2025-07-31 10:54:35

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今年6月公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540.43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近半。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竞争激烈,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不少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一些职业技能培养与岗位要求存在“能力鸿沟”;学生就业观念与市场现实错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依然普遍。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顺畅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同向发力,也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推动形成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良好局面。

瞄准“关键点”,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一些高职院校存在“重招生轻就业、重教学轻服务”倾向,就业战略定位模糊、就业服务碎片化、资源保障不足。畅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之路,应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通过理念升维重塑价值坐标、通过机制重构筑牢制度根基、通过资源下沉激活治理效能,重塑职教就业生态。

深入践行正确就业价值理念。高职院校应校准价值坐标,将落实就业政策作为“最大的民生”、将保障充分优质就业作为“最优的质量”、将提供精准高效就业服务作为“最满意的业绩”,以就业工作“三最”理念为引领,并将其内化为全校共识、融入办学治校全局,驱动就业工作从“末端环节”跃升为“战略核心”,不断推进就业工作走深走实。

凝练实施就业工作机制。将就业工作刚性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常抓常议,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清单确保落实,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压实责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全过程开展就业教育引导,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全领域拓展增量工作岗位,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领域挖潜拓岗;全环节抓实就业工作要求,细化从实习到签约、从离校到跟踪的服务标准;全要素做好条件保障,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到位;全方位实现精准帮扶,强化就业困难学生帮扶。通过“五纳入”“五全”,一体推进就业市场开拓、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政策落地。

凝聚强化就业工作合力。凝聚起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就业工作合力。切实强化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五保障”,向二级学院倾斜资源,激活“动力源”。抓实“四率两度”(“四率”指毕业生去向单位落实率、长沙本地毕业生去向单位落实率、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数据核查准确率,“两度”指学生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企业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资源分配、评优评先直接挂钩。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压实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学校层面加强指导、协调与督查。

找准“发力点”,筑牢工作根基,提升人才供需“适配度”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深层次挑战,核心在于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位与动态适配失衡。主要表现为:专业结构调整存在“惯性”与“时滞”,对区域新兴优势产业链、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判不足,专业对接产业的精准度不够;产教融合“形多实少”、协同深度不足,课程内容、培养标准未能紧跟区域产业升级步伐和新兴技术迭代,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存在“温差”,进而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并存局面。

瞄准产业需求,深化“政校企行”合作,拓展就业平台。应以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打通“政府—学校—企业—行业”链路为目标,推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深度融合。依托职教集团、特色产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教育部“产教对接育人项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网络,不断拓展就业渠道与资源平台。

推动专业链深度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提升供需“适配度”。坚持“专业紧扣产业”,针对地方产业体系以及区域新兴优势产业链,建立专业设置动态预警与调整模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聚集度高、特色凸显、对接产业紧密的特色专业体系。坚持“培养紧扣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元驱动、互利共生”的协同育人新体系,推动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实施学徒制、订单班等联合育人模式,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积极开展“产业导师+优秀教师”双主导联合培养,聚焦培养能解决复杂问题、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确保人才培养“适销对路”。

夯实“落脚点”,做实就业创业指导,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存在“碎片化”问题,体现为就业指导“临阵磨枪”、困难群体帮扶粗放、创业动能薄弱、项目孵化缺乏产业支撑等等。应通过建设系统性服务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打通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最后一公里”。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到“贴心”“暖心”“细心”。开展“贴心”就业指导与服务。实施贯通式生涯规划教育,围绕学生就业、参军入伍、升学等多元发展路径开展指导,常态化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就业观念引导,组织开展“玩转就业周”“生涯嘉年华”“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构建全周期就业指导生态;推动课程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就业创业典范人物库、教育指导专家库、服务资源库“三大资源库”,聚焦社会需求、产业变化,探索开设微专业、微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利用好“宏志助航计划”等就业能力培训项目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及就业能力。开展“暖心”就业精准帮扶。坚持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去向清、求职意愿清、服务需求清、帮扶情况清”,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推进师生结对精准帮扶,联动各界力量,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精准滴灌帮扶。细心查核就业数据。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规定,成立就业数据核查专班,确保毕业生就业数据真实准确;聚焦扩容共享,深入开展“访企业拓展岗位促就业、访校友增进交流促互动”等行动,不断增强就业岗位供给。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辟就业新空间。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建设思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基础》必修通识课建设,依托专业教学、校企合作,采取校际共建、学科交叉等方式,聚焦优势特色领域,开发“专创融合”“产创融合”“赛创融合”类创新创业课程,并试点进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推进实施创新创业学分评定。统筹推进“赛育合一”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企业项目或产品,推行“实验实训平台+(产品)项目开发室+社团项目+专业教师团队”的项目孵化培育机制。学校层面设立专项创业资金,制定出台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用以培育创业团队,建设“校内孵化基地+N个园区孵化基地”的创业孵化矩阵。充分发挥高校科协、社科联群团组织作用,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者联盟等学生社团,各二级学院明确创新创业主管负责人,设置班级创新创业委员,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助力开辟就业新空间、拓展就业新途径。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研究员,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打造事业共同体:数字时代高校社科联优职拓能机制及路径研究”(XSP24YBC095)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