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依托数据贯通、智能分析与动态适应能力,在极端气候灾害冲击下保持农业核心功能稳定,是数字韧性在农业灾害防控中的核心要义。对“鱼米之乡”的湖南而言,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强对流天气等极端气候灾害交织并存,传统防控体系面临数据孤岛、响应迟滞、决策粗放之困。构建数字韧性防控体系,实现风险的精准洞察、灾害的智能推演、损失的科学评估与响应的敏捷闭环,不仅能推动湖南农业灾害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驾驭,还能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为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能。
气象大数据——云盾织网御天灾。湖南运用气象大数据构建韧性防线,当前面临三大挑战:数据孤岛林立,标准不一;感知末梢迟滞,局地灾害难捕捉;预警落地梗阻,缺乏精准匹配与响应。需以数据融通破孤岛、智能算力察风险、精准服务通末梢,将气象大数据化为抵御天灾的“云盾”。一是融通数据壁垒,夯实基础。打造省级农业气象灾害大数据中心,破除部门壁垒。依托政务云平台,融合气象、农业、水利等多维数据,制定统一标准。应用区块链技术保障共享安全,构建历史与实时数据库。加密布设重点区域地面监测站网,结合无人机巡检与卫星遥感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网络。二是智能研判预警,洞悉风险。应用人工智能挖掘数据价值,训练模型识别灾害早期信号。融合遥感与地面数据,实现农田渍涝、干旱、冻害的“厘米级”精准识别。开发基于作物生长模型与物候期的灾害影响评估模块,能够针对早稻“倒春寒”、柑橘“干旱高温”提供实时预警。三是靶向应急联动,精准响应。建设全省“智慧农气”应急服务中台。通过App、应急广播等多渠道,秒级推送定制预警与应对指南。实施“分区施策”机制,如环洞庭湖区域强化排涝预案与调度,湘南柑橘带突出防冻装备部署。整合农业、应急、保险资源,构建智能调度平台,确保排灌设备、抗灾物资精准快速投放,实现从预警到响应的韧性闭环。
作物模型算法——方舟导航助丰产。湖南主产水稻、油菜等作物,深受洞庭湖洪涝、丘陵干旱与山地冰冻等灾害交织威胁。当前利用作物模型构建韧性体系存在明显短板:数据根基脆弱,监测站点稀疏、标准不一;模型本地化不足,对复杂地形小气候、双季稻轮作等刻画粗疏;预警与防控割裂,缺乏与决策、保险、应急的智能联动。作物模型驱动的“数字镜像”是湖南农业数字韧性的核心引擎,需系统性推进。一方面打造智能模型内核。强化本地化精准建模,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水稻、油菜等主产作物在洪涝、干旱等胁迫下的关键参数与模型结构,提升复杂场景模拟精度。深化动态灾害推演,构建“湖南农田数字镜像”,动态模拟作物全生育期对不同灾害的响应过程与产量损失,支持多情景在线推演与迭代风险评估,为精准决策提供前瞻性内核。另一方面构建智能响应链条。贯通灾害防控响应链条,将模型输出风险信息嵌入省级应急平台,自动触发分级分区预警,并智能推荐排涝、灌溉等措施,形成“风险感知—预警发布—行动响应”的敏捷链条。基于灾害风险图谱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韧性信贷”产品,支持高风险区农户建设排灌设施、购买抗灾良种,构建“风险预测—主动预防—损失保障”的一体化支撑体系。
农业保险精算——金穗护航惠农时。湖南农业保险精算当前存在支撑不足:数据基础薄弱,多源数据分散且标准不一;费率机制僵化,未能动态反映区域风险差异;精算与防控割裂,多灾后赔付,缺灾前预警。需以动态精算为刻度,量化灾损、预判风险、联动防控,织就“风险可测、灾损可控、恢复可期”的数字韧性安全网。一是构建韧性数据基座。建立省级灾害风险数据库,整合气象、遥感、土壤等信息,形成统一时空数据库。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生成千米网格风险电子地图,可视化标注高危区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投保与灾害数据,确保精算基础不可篡改。二是开发智能精算引擎。构建动态费率模型,耦合机器学习算法与实时气象预警,按季更新县域费率。建设灾损预演沙盘,输入灾害参数可实时输出损失预估(如寒潮导致的柑橘落果率及赔付区间),支撑防灾资源调度(如预估损毁率超过20%自动触发再保险机制)。三是锻造韧性防控闭环。创新风险图层化保险产品,基于电子地图定制分区保单。推行区块链直赔+风险减量激励,利用卫星、无人机定损后,72小时内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快速理赔;对采纳防灾措施的农户,次年保费自动下调,形成“快速理赔+防灾激励”的韧性闭环。
(作者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