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刘玮:构建数字驱动的粮食安全全链条监管体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玮  时间:2025-07-01 11:10:58

核心提示

为确保粮食安全,不负大省担当,我省可以积极探索构建“屏障、枢纽、引擎”三位一体智慧监管体系,实现数字全链条动态监测和精准管理。通过数字技术,对耕地质量、粮食生产、仓储流通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与此同时,以粮食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田—仓—市”数据链无缝对接,构建全链条追溯体系。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人才向田间地头流动。

粮食安全,承载着国家安全与民生福祉双重使命。湖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一直以来都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至2024年,湖南省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超600亿斤,在2023年首次实施的全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考核中,湖南凭借其在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排名全国第一,切实履行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责任。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粮食安全治理迈入4.0时代。借助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已建成覆盖千万亩耕地的“空天地网”数字监测网络,粮食安全全链条监管体系正在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的跃迁。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能够更精准地监测粮食生产、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这不仅是新时代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格局中,湖南凭借其作为重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粮食安全监管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耕地保护与极端天气的双重压力。湖南虽拥有6900万亩耕地,但优质耕地占比不足,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粮食产量的提升。同时,极端天气频发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冲击。水稻等主粮单产波动加剧,折射出耕地生态系统韧性不足的困境。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储备与粮食适应性管理不匹配,难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使得粮食生产在极端天气面前表现出脆弱性。二是静态监管与精准调控的非平衡发展。传统的监管模式依赖人工巡查与静态数据,这种模式难以实现全链条的动态感知与精准调控。传统分段式监管存在一定漏洞,可能出现责任真空。加之部门之间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通,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就如“信息烟囱”,高耸而孤立。这也导致监管数字信息的共享成本高企,数字化监管转型迟缓,无法构建覆盖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的动态监管网络,粮食安全监管的效率与精准度大打折扣。三是技术赋能与全链条监管的非叠加效应。物联网、AI等前沿技术在粮食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呈现碎片化状态,技术投入虽多,却存在“重软硬件投入、轻多场景适配”倾向。这种状况使得技术难以深层促进粮食安全全链条穿透式监管能力的提升,技术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监管体系现代化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在“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湖南粮食安全监管已初步探索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路径,应从战略全局出发,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监管体系的顶层设计,以数字技术为突破口,创新构建“屏障、枢纽、引擎”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将耕地“数字屏障”、监管“数字枢纽”、技术“数字引擎”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协同高效的监管合力,书写新时代粮食安全治理的“湘”村答卷。

筑牢耕地“数字屏障”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湖南拥有6900万亩耕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区域性气候差异明显。在完善耕地数字化管理与监测体系层面,应利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全省耕地进行精准测绘和分类管理,建立耕地资源数据库,实现耕地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可视化展示。要强化卫星遥感监测的应用,不仅要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估,还应增加监测频率和指标维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同时,要加快构建气候智能型监管体系,打造更高效精准的极端天气预警“神经中枢”。加强气象卫星数据与农田物联网传感器的融合,加密部署土壤湿度、气象要素传感器,优化灾害预警发布机制,确保暴雨、干旱等灾害预警信息能够更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户,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耕地质量“数字孪生”模型,结合全省已有的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加大无人机低空巡查的力度,完善动态数据的采集,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耕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为精准施肥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应用层面,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科研力量聚集于适合湖南地形和气候特点的粮食种植智能化农业设备研发。筑牢耕地“数字屏障”,不仅是应对自然挑战的需要,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打通监管“数字枢纽”

湖南正以数字技术为工具,全力提升粮食安全监管质量,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坚固防线。数字技术重塑了全省全链条监管响应机制,建议深化“三端融合”,加强各环节之间的协同联动。在生产端,我省虽然已开发风险研判模型和病虫害AI识别系统,但应持续优化系统算法和模型,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点位,确保对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实时预警,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在仓储端,除了普及“四合一”储粮技术,还应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如智能仓储管理、粮食质量监测设备等,进一步提升仓储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在流通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监管体系,加强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粮食流向数据的精准追溯,构建“区块链+质检”溯源体系,建立包含运输车辆GPS轨迹、质检报告等要素的电子随货单系统,通过集成农户农事记录、企业订单管理、政府监管看板等功能,形成全链条追溯体系,确保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清晰可查。此外,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形成覆盖省、市、县、库四级的智能监管体系,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确保数据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实现从田间到车间加工全链条数据的无缝贯通。通过进一步优化全链条监管响应机制,我省将实现粮食安全监管从“人盯人”向“云预警”跨越升级,这不仅使监管更加科学高效,也可以提升粮食安全监管水平,使粮食安全监管朝着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

激活技术“数字引擎”

在技术与粮食产业融合方面,应紧密围绕粮食产业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粮食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在种粮大户集中区,加快部署集成病虫害识别系统、农机调度系统和市场价格预警系统的“田头智慧大脑”,实现田头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联动。在数字技术人才保障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制定足够具有吸引力的“数字粮仓英才计划”,联合省内高校建立实训基地,引进智能传感、区块链等领域专家,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同时,优化“数字新农人”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向田间地头流动,为粮食安全监管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可以提升粮食安全监管的技术水平,也为数字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湖广熟天下足”注入数字动能。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积极探索粮食安全监管的新模式,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粮网”。这一创新举措,将不仅实现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随着数字技术的嵌入,将使每一粒稻谷都承载着数据的温度,使每一寸耕地都闪耀着数字的光芒。不断优化数字粮网的应用,将进一步筑牢“端稳中国饭碗”的根基,让“湖广熟”的佳话在数字时代续写新的华章,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