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张碧: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筑牢高校网络舆情安全防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碧  时间:2025-07-09 10:33:24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其网络舆情生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从维护国家安全大局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空间。

认清斗争本质,把握意识形态安全主动权。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网络舆情因直接涉及思维活跃、正处于价值观念成形期的青年学生,呈现出传播爆发式、表达情绪化、议题泛化复杂化等新特征,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交锋激荡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潜在风险。从学术不端、师德失范等内部问题,到涉及历史观、国家认同的争议性言论,一个个看似孤立的事件,都可能在网络放大镜下迅速发酵,演变为冲击社会共识的热点。这背后,既有师生个体网络素养的不足,也常常有境内外敌对势力借题发挥、煽风点火的影子。他们妄图利用校园热点挑起社会矛盾,通过散布错误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侵蚀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根基,动摇其“四个自信”,进而威胁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面对这一复杂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秉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提升政治鉴别力,充分认识到守好高校网络阵地就是在捍卫国家主权与政权安全,切实统筹各种安全要素,主动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聚焦育人根本,从源头上防范化解舆情风险。舆情是表象,根源在育人。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频发,深层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对新时代育人规律的把握尚有不足。一些学校在管理上仍习惯于“被动应付”,未能将舆情管理真正提升到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战略高度;在引导上,习惯于“板起脸来说教”,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未能贴近青年学生的接受习惯,导致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更有甚者,对师生的合理诉求与实际困难未能及时回应与解决。凡此种种,导致矛盾积压,为负面舆情的产生埋下隐患,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更不利于完成好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重任。为此,防范化解舆情风险的根本之策在于育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日常,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源头上筑牢抵御错误思潮的“防火墙”。

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打好网络舆论斗争总体战。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必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要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管理模式,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校地联动、社会参与的立体化治理格局。在管理上,要强化党委主体责任,由宣传部门牵头,学工、教务、保卫等部门紧密配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一盘棋”工作合力。在技术上,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全天候、全覆盖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对潜在风险和有组织操弄的精准识别能力,做到“明者见于未形”。在引导上,要坚持“内容为王”,创新话语体系,多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掘和善用校园“意见领袖”,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主动设置议题,有效反击错误言论。在联动上,要深化与属地网信、公安等部门的常态化协作,健全应急预案,面对突发舆情确保快速反应、权威发声,牢牢把握“时度效”,决不能在众声喧哗中“失语”。

夯实法治素养根基,筑牢长效治理坚固堤坝。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实现长治久安,既要靠有力的管理,也要靠坚实的法治根基和普遍的素养提升。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治网,将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作为必修课,让广大师生明确网络行为的底线和红线,知法、懂法、守法。对于恶意造谣、诽谤等突破法律底线的网络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形成有力震慑。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师生的网络素养,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专题活动等方式,系统培养师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引导他们不做“吃瓜群众”,更不做谣言的“二传手”。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畅通师生诉求表达与矛盾化解渠道,对他们的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要及时研究解决,将网络舆情作为学校改进管理、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镜鉴,从源头上减少负面舆情滋生,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筑牢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屏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化解研究”(23B0388)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