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文明创建>文明风尚

湘西吉首:移风易俗“组合拳”打出乡村文明新颜值

来源:湘西州文明办 作者:  时间:2025-07-04 08:28:48

近日,在湘西吉首市己略乡红坪村,一处特别的“共享空间”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这里存放着村民捐赠的闲置婚庆、丧葬等用品,全部可免费借用。从前期搭建雨棚、平整场地,到后期配备桌椅、厨具等设施,村干部与村民齐心协力,将这个空间打造成实用贴心的便民场所。

今年以来,己略乡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通过宣传浸润、监督管理、文化赋能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数据见证着这一变化:截至目前,全乡已成功引导12起喜事新办、16起丧事简办,累计为村民节省开支超 60 万元。

立体宣传敲开“文明门”

“婚事不比彩礼贵,丧事不比排场大”,在红坪村20米长的文化墙上,移风易俗漫画配着苗族谚语格外醒目。

为推动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该乡多渠道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的宣传矩阵。线上,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移风易俗”专栏,推送相关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分享;线下,组织志愿者带着1000余份宣传手册走村入户,将移风易俗的理念送到村民家门口。当龙舞村村民吴大爷接过手册时感慨:“以前办酒席讲究‘面子’,现在公约写得清楚,随礼不超200元,大家都轻松。”此外,各村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利用墙体喷绘、UV和PVC等材质打造宣传阵地。夯吉公路的挡土墙上,“移风易俗一小步,乡风文明一大步”的标语,不仅成为过往行人目光的聚焦点,更摇身一变成为村民日常打卡的“文明地标”。这些立体多元的宣传方式,正逐步敲开“文明门”,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全程监督拧紧“规范阀”

“石大姐家儿子结婚,最初报备时计划摆30桌,我们依据标准耐心劝导,最终缩减到20桌。”龙午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翻出调解记录,详细介绍道。该乡建立了“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估”全链条监督机制,在移风易俗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联林村村民洪冬梅老人去世时,家属主动选择前往殡仪馆治丧,大幅缩减白事开支,他们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的行为,在事后被列入红榜公开表扬,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为强化制度执行力,该乡纪委将监督重点聚焦于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关键群体。今年,针对1起违规操办丧事的党员干部,该乡纪委依规进行通报处理,形成强有力的警示震慑效应。

各村发挥“红黑榜”的激励约束作用,对违反文明公约、大操大办的村民进行黑榜通报批评,对积极践行移风易俗规定的村民则给予红榜表扬。通过这种鲜明的奖惩方式,推动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设施升级筑牢“硬支撑”

走进红坪村红白喜事集中办理点,桌椅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在“共享空间”内,墙上挂着村民自发捐赠的婚庆红绸与丧葬用具。村民龙某翻看着借用登记本感慨地说:“上个月在这儿办丧事,光设备这块就省了3000元购置费。”

近期,该乡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投入40万元在7个村推进红白喜事集中办理点建设,新建雨棚为群众遮风挡雨,平整地面让场地更加宽敞舒适,同时还完善了桌椅、厨具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切实为村民操办红白事提供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下半年即将动工的联林村农村公益性墓地项目也备受关注。该墓地预计可满足200户村民的需求,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当地殡葬改革工作,助力革除丧葬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筑牢坚实的 “硬支撑” 。

群众参与激活“内动力”

在联林村,公示栏里的积分红榜格外引人注目,村民龙大姐一家的名字赫然在列,“攒够50积分能换袋大米,我家已经上过红榜啦!”龙大姐满脸自豪地展示手中的积分卡。

该乡创新“党建+积分”模式,将移风易俗与群众利益深度绑定。党员示范户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村民通过遵守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 等村规民约,参与村级活动累积积分,凭借积分可兑换生活物品。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 不仅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自积分制推行以来,全乡已有10余户家庭主动取消满月酒、升学宴等非必要宴席。

从“面子工程”到“里子实惠”,己略乡以务实的举措让移风易俗成为村民减负增收的“幸福密码”。积分兑换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红榜公示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乡村文明新风尚。如今,整洁的村道、文明的村风与积分墙上的红榜交相辉映,共同为乡村振兴绘就出最温暖的文明底色。(来源:湘西州文明办 作者:田思)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