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边城机场周边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国省干线交通网络整合连片。
湘西州委主要领导调研“四好农村路”情况。
凤凰千云公路修通后,激活了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图为凤凰竹山乡居鸟瞰。李健摄
湘西州龙山县X011惹巴拉乡村公路,全长3.4公里,沿线自然景观优美,是发展当地旅游产业的重要通道。彭武海摄
中国公路奇观——矮寨盘山公路鸟瞰图。
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停车场。
湘西州凤凰县境内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互联互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湘西州交通运输局提供
张颐佳莫成杨元崇肖庆功田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腹地。古往今来,这片灵秀之地被视为“蛮烟瘴雨溪州路”,群山如屏、溪瀑纵横,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千沟万壑造就了湘西成为“旧中国盲肠”。1957年建州时,全州公路通车里程仅488公里,且多为砂石路、泥土路。
改革开放后,枝柳铁路如巨龙般首次穿破大山的沉寂,为湘西打开了一扇朝向广阔天地的窗口。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建设的热潮在湘西大地上奔涌澎湃。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湘西州始终牢记嘱托,以感恩奋进的姿态、顽强拼搏的状态,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关怀支持下,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进行一体规划、统筹推进。一条条通城达乡的“四好农村路”,串起了千寨万家,盘活了乡村资源,注入了振兴活力,为土乡苗寨迎来了发展的蓬勃生机,成为展示“湖南之为”“中国之治”的“湘西之窗”。
农民因路而富,湘西儿女更加自信
沿着319国道行驶,花垣县十八洞片区巨型稻种植基地、高山蔬菜种植基地、稻花鱼基地等陆续映入眼帘,各村农特产业通过完善的农村交通网络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精准扶贫期间,十八洞村先后提质改造通村公路8.8公里,但周边7个村交通条件相对落后。2023年8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到十八洞村调研时指出“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
湘西州编制《十八洞片区新改建公路规划》,三年来新建(改造)公路31.28公里,将周边7个村与十八洞村交通连网成片,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联动、设施同建、利益共享”。2024年,周边7个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比未连网成片前增长62%。
近三年,湘西州以交通服务产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建设永顺县松柏镇猕猴桃产区、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茶产区等10个乡村振兴片区,如今连路成网成片,产业发展成体系,带动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要致富,先修路”,湘西州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规划、统筹推进,全面实现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全面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路好了,现在外地游客进来容易,我们的土特产出山也方便,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十八洞村经营阿雅农家乐的村民杨振邦幸福满满地说。炎炎暑假,湘西州各景区景点成“网红”,老百姓实现“坐在家里金自来”。
如今的湘西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带动电商物流、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2013年至2024年,湘西州生产总值由418.9亿元增长至855.95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60元增长至14926元,书写了新时代土家苗寨的“山乡巨变”。
2024年底,全州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9954公里(含年报外),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市2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1个、湖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个,如今,全州实现县县都有一条美丽示范路、乡乡有一条美丽农村路。
交通的便利打开了湘西土苗儿女通往外界的山门,也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走富裕路,呈现出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湘西州连续两轮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产业因路而兴,深山好物出山富民
“多亏这条乡村振兴产业路,再也不用担心脐橙运不出去了,去年全村的脐橙卖了750万公斤,收入3000多万元。”8月15日,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支部书记石勇站在新修的产业路上,看着硕果累累的枝头笑得合不拢嘴。
里耶脐橙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比耳村发展脐橙产业4000亩,昔日荒山柑橘遍野。果实成熟季节,每天都有十多辆大挂车过来装货。但比耳村靠山临河、地势陡峭,村里原有的3.5米宽村道大货车不能通行。村民只能肩挑背驮二次转运,拓宽公路一直是全村群众的最大期盼。
产业建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
2021年,龙山县投资1400余万元,修建里耶镇树木村到岩冲村,贯穿比耳全村的乡村振兴路。这条全长9.6公里、宽5.5米的崭新沥青路,不仅省时省力省钱,还增强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产业路修到果园里,是湘西州大力改善交通条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一个缩影。日臻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湘西州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由2013年的230万亩增长至2025年的460万亩;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富硒猕猴桃基地、柑橘基地、百合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和湖南省最大茶叶基地;10大优势产业链不断壮大,省级产业园实现县市全覆盖。
湘西州以交通服务产业为导向,以产业核心村为辐射源,连路成网,让村村寨寨优势资源互补互鉴,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均衡发展硕果累累。
来到永顺县Y039线西米村至三角岩村路段,公路沿线的烤烟、猕猴桃、油茶等农作物长势旺盛。彩虹公路上,冷链物流车和旅游大巴载着村民们的希望和梦想,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该路段东南端接高坪乡西米村,西北端接猛洞河漂流起点三角岩村,流泉飞瀑随处可见,漂流旺季每日有上千名游客前来观赏游玩,获评2024年度“湖南省最美农村路”。
“以前,3.5米的主干道是一条狭窄的土路,不少路段紧挨悬崖,晴天尘土飞,雨天成泥坑。”省纪委监委驻三角岩村工作队队长熊晓谦介绍,随着这14.1公里主干公路提质改造,村里的油菜薹、中药材、凤头鸭等特色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两年来约70余名年轻人回乡发展。2024年,三角岩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
打开山门,连通世界。
如今,不仅湘西的猕猴桃、柑橘、茶叶、腊肉、葛根、中药材等走出山门成“金货”。独具风情的摆手舞、苗鼓、土家织锦、苗族银饰、赶秋节等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随着大交通声名远播。便捷的交通,更让“乡愁可达、人才可归”,回乡创业知识青年如“春雁归巢”成为家乡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好农村路”在湘西州的生动实践,不止脚下的水泥沙土,更如长虹般输送财富、连接幸福。
乡村因路而美,守护记忆中的乡愁
沿着全长14公里的吉首市县道077洽比河旅游公路行驶,中黄、岩科、坪年等9个苗族古村落,与矮寨大桥、德夯大峡谷有机串联,该公路被评为2022年度“湖南省最具人气路”。
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在这里完美融为一体,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以前靠外出打工谋生的村民们纷纷回到村里,有模有样地发展起旅游业,吃上了旅游饭。
旅游是湘西最大的门路。湘西州“一路多方”整合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公路提质、产业兴旺、交旅融合、互促共进的新路径,全州实现通往3A级以上景区公路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实现“县市至少有一条路域环境整治示范路、乡乡至少有一条美丽农村路”的目标。
如今,“出门硬化路,抬脚上汽车”已成为农村新的生活方式,湘西州小汽车保有量从2013年的7.9万辆增长到2024年的近30万辆。但山区农村平地少,停车场数量更少,农村停车难成为人民群众急切盼望解决的一件烦心事。
湘西州筹集资金2.38亿元建设村组停车场1917个、错车道4003处,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都至少有一个停车场,群众会车、停车更舒心。
竹山村是凤凰县麻冲乡纯苗族聚居村,民俗古老,旧民居保存完好,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价值高、潜力大,但因交通闭塞,旅游资源无法让老百姓增收。
2019年,凤凰千云公路建成通车,激活公路沿线的竹山村乡村旅游发展,80岁老人领“工资”、村民有分红,实现了苗寨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的华丽转变。2024年,竹山村接待游客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未通路前的2000元增长到2024年的2.28万元。
湘西州连续10年将创建最美生态路纳入美丽湘西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2024年底,全州累计打造美丽农村公路94条756公里,“我家门口那条路”成为记忆中最浓烈的乡愁。
今年上半年,湘西州共接待游客3318.0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357.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63%、5.29%,逐步构建起“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全域旅游交通网络。
“四好农村路”,见证并助力湘西破茧成蝶、振翅高飞,让湘西州从过去的发展边缘走向开发热土,百姓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交通改变命运的精彩“湘西故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湘西州从“高速”到“高铁”再到“高飞”,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迈向现代化新征程。
湘西州“四好农村路”可复制、可推广经典案例:
▶路网升级:扩大版十八洞促连片发展
湘西州花垣县打造“扩大版十八洞”发展模式,以荣获2021年“全国最美农村路”的Y021公路为骨架,三年新建改造公路31.28公里,将十八洞村与周边7个村连片发展。2024年联网片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超1.7万元,较改造前增长62%,集体经济达82.9万元。
当地按照“大家好才是好”的要求,通过“交通+产业”联动,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联动、设施同建、利益共享。目前已在永顺猕猴桃、保靖黄金茶等10个特色产区推广,形成乡村振兴示范带。
▶设施优化:山区错车道破解会车难题
湘西州针对山区公路窄、会车难问题,创新采用“微改造”模式,在原有路侧利用闲置空地,通过削切土坎、加宽路肩等方式,按每公里5个标准增加错车道,单个造价仅5000元。截至2024年,全州累计修建错车道4003处。如凤凰县香炉山等路段改造后,节假日拥堵现象显著缓解。
该模式通过以工代赈调动村民参与,既保护生态又降低改造成本,为山区公路畅通提供了可复制的“湘西方案”。
▶民生服务:三招创新解决停车困境
面对山区农村停车难题,湘西州创新推出“村民自建+财政奖补+多元运营”模式。通过发动村民利用闲置空地自建停车场,州县财政按每个10万元标准补助(各5万元),统一建设300平方米以上标准化停车场,并设置多功能区。截至2024年,全州已建成1917个村组停车场。
该模式实现三大创新:一是首创“先报先建先得”激励机制;二是出台全省首个村级停车场建设标准;三是开创“停车+客运+民俗活动”的复合运营模式。既解决30万辆农村汽车停放需求,又衍生出集体经济新增长点,交通事故率显著下降。
▶民族融合:农村公路串起团结纽带
湘西州吉首市坪年村曾因交通闭塞与周边苗寨长期隔绝,2008年前村民外出需徒步翻山3小时。Y034保靖县夯沙村至吉首市德夯公路建成通车后,连通十余个村寨,实现资源互通:2024年坪年村茶旅产业收入达4300万元,形成“产业共兴、技术互学、劳务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这条“连心路”重塑了乡村关系:传统隔阂被打破,民族交往日益密切,村际联姻已成常态。“四好农村路”不仅消除了地理屏障,更构建起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纽带,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智慧出行:幸福专车实现门到门服务
湘西州创新推出“易搭快车”定制客运服务,投入152台9座客车,开通16条主线和40条“微循环”专线,实现“半小时响应、门对门服务”。通过APP预约、灵活发车模式,车费低至2-5元,年均为群众节约出行成本1400万元。
该模式精准对接赶集、上学等需求,日均营收达7-9万元,实现企业盈利与便民双赢。吉首首辆“定制公交婚车”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目前湘西定制客运规模稳居全省前列,“幸福专车”成为山区群众出行首选。
大事件
1978年12月枝柳铁路湘西段正式通车。
2018年12月18日湘西州第一条高速公路常德至吉首高速正式通车运营。
2021年12月6日张吉怀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第一列高速列车开进吉首东站,湘西州实现“绿车”到“子弹头”的历史跨越。
2022年7月30日湘西州第一条磁悬浮线路凤凰磁悬浮观光快线正式开业,站点变经典,观光变体验。
2023年8月18日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