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优秀思政课教师和探索思政课建设新路径新机制的重要职责。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家战略全局,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在理论研究、教学创新、师资培育与资源供给等方面发力,勇当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
坚守战略定位,锚定一体化发展主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高校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纽带,要坚守战略定位,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立足自身优势,把科研、师资、平台优势转化为一体化建设的驱动力,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教育需求,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贯穿并引领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小学启蒙道德情感、中学打牢思想基础、大学增强使命担当的分层目标,通过“大手拉小手”机制,助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借助高校资源提升课程设计能力,打造“高校引领、中小学协同”的育人模式,推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深耕文化沃土,融入一体化建设主章。红色文化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高校肩负着从红色文化中萃取育人养分、构建贯通各学段思政课体系的重要使命。应立足自身理论研究与资源优势,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各学段思政课在目标、内容和方式上的有机链接与互补。在尊重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形成个性品牌,使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一体化建设深度融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供“适配性”教育资源。为小学生开发红色故事绘本、动画短片,播下红色种子;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与地方史志专家,为中学生编写本地红色文化教材,讲清革命道理和初心使命;为大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组织红色文化研究,打造“沉浸式”行走思政课堂,让学生从身边故事中增强文化认同,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
搭建实践平台,赋能一体化课程主场。实践平台是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断层、内容重复等问题的关键。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与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育人场馆,推动家校社资源整合,结合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需求设计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现场教学,更好地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助力一体化建设效果最大化。通过“同上一堂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将思政课搬到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实际场景,打造一批大中小学思政“金课”和阶梯式研学路线,小学生在纪念馆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革命故事,中学生在博物馆透过文物领悟其中的红色底蕴,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创赋能乡村振兴。借鉴上海“讲台上的新思想”活动、北京古建筑参访等经验,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共享优质资源,开展VR全景式教学,让城乡学生都能通过新颖形式感受思政教育的温度。
深化队伍建设,育强一体化力量主梁。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政课师资校地合作,与属地中小学建立“结对共建”机制,开展“双师同堂”教学实践,牵头组织跨学段思政教研活动。通过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力量,构建“教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可将跨学段教学研究成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研究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规律;邀请“最美思政课教师”分享全学段教育经验,培养既懂理论又接地气、能衔接不同学段的复合型思政人才,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高校要主动作为,发掘红色文化的思政价值,让各学段思政教育融会贯通;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课堂”,创新思政课内容形式;培育能讲好红色故事的教师队伍,实现线上线下融通育人。高校要在思政教育接力跑中立足优势、勇当主力军,打通学段壁垒,推动各学段实现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引导青少年深植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理想,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贡献智慧与担当。
(作者系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统战部副部长)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