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等进行总体部署。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媒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基层群众提供均质可及、智慧便捷的医疗服务,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当前,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社区乡村,为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远、急、贵”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基层智慧医疗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优化医疗资源均衡配置。长期以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着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分级诊疗基石的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基层群众更高质量的健康保障愿望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亟待破解。因此,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疾病诊治以及健康维护与促进等多重功能的智慧医疗服务机制,能够更好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与农村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拓展医疗服务内容供给。立足基层群众对急危重症的救治需求、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康复照护需求,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上级医院的深度融合,建设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平台系统,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流动医院、智慧巡回诊疗车,缩短基层获取优质医疗服务的时空距离和数字鸿沟。
减轻基层群众医疗负担。城乡间、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在医疗资源上的客观差距,导致大型医院“一号难求”,增加了群众求医的刚性费用支出。智慧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能有效解决跨层级、跨区域医疗的覆盖面问题,有效降低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基层智慧医疗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形成多样化的服务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就开展了远程医疗系统建设。21世纪以来,“互联网+医疗”已广泛应用于重大疾病诊疗。近年来,国内多个省区市和大型医院形成了诸多智慧医疗服务形式。比如,江苏建成“互联网+精准康复”平台,实现线上监管与线下服务的全面融合;安徽以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为导向,实施基于网络载体的“服务机构+签约医生+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模式;浙江景宁的“智慧流动医院”模式,成为基层医疗创新的实践样本,有效推动了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和服务质量提升。
构建整体性的平台系统。以通信网络技术、数字技术、AI技术为媒介,基于“一站式、连贯性、全程化”要求,链接上级医院网络平台与下级医院、社区、家庭等不同主体,建设扁平化、互动化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系统,融入AI技术本地化部署,实现医疗大模型与电子病历全量数据实时交互,生成患者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以辅助医疗决策,搭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巡回诊疗等线上线下通道,打造一批“车轮上的微型数字医院”,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大型医院的均质化医疗服务。
基层智慧医疗体系建设的发展保障。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基层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医疗系统内外的协同治理,需要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优化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基层的引导性政策、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支持政策等。同时,强化对平台大数据运行的安全维护,确保AI生成和应用的内容符合医疗伦理规范要求。
探索丰富应用场景。当前,基层智慧医疗服务场景日趋多元,覆盖医疗数据实时分析、诊疗业务支持、健康咨询与教育等内容。它已经从单纯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拓展,涵盖筛查、建档、评估、处方、康复、监测、随访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对接患者、服务患者,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体化进程。
满足个体服务需求。聚焦农村疾病谱变迁趋势,根据患者个性化需求、异质性强的特点,探索面向慢性疾病人群、重大疾病人群、残障人士、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的健康需求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医疗/康复干预方案,让他们获得更多健康福祉。
(作者系湖南医药学院健康产业与健康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联2024年智库课题研究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