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刘卫平 陈立周:试以“六力”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人才核心素养体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卫平 陈立周  时间:2025-08-15 10:25: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群众诉求日趋多样、数字转型加速推进,基层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多元协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此背景下,构建一支具备政治引领力、文化感知力、问题化解力、服务创新力、治理协同力和数字应用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政治引领力:基层治理的“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是党建引领。而政治引领力是党建引领的关键,也是基层治理的“灵魂”。这对于基层治理工作者来说,是“第一标准”“首要能力”,体现为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在复杂环境中坚定方向,在治理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在群众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引导、传播主流价值观。近年来,我省推进的“党建+基层治理”模式,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样本”。通过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设立“红色网格员”岗位,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例如,长沙县推行“党建聚合力”工程,将党组织建在小区、楼栋,推动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度与满意度。这种“支部建在网格上”的做法,确保了政策执行不偏向、服务群众不走样,实现了“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的有机结合。

文化感知力:基层治理的“润滑剂”。文化是实现基层善治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治理实践中,文化感知力体现为基层治理人才对地方知识、风俗习惯、社情民意等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洞察能力和运用能力,能立足地方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创新的融合;善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通过身边榜样示范、生活礼俗教化等,引导群众明是非、知荣辱,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湖南文化底蕴深厚,各地因地制宜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提升治理效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湘西州基层治理工作者挖掘“寨老调解”“歌会议事”等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既维护了民族团结,又增强了治理的文化认同感,实现了文化治理的有机融合。岳阳市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孝道等内容融入治理指标,激励群众参与自治,获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这些做法,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中“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生动实践。

问题化解力:基层治理的“金钥匙”。问题是治理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基层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基层治理涉及民生、环境、治安等多领域,问题多样且复杂,更要求治理工作者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治理实践中,问题化解力表现为基层治理人才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时,能够迅速识别出症结所在,从千丝万缕中找出“线头”,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便及时化解矛盾、处理问题,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株洲市在基层治理中开发的“风险隐患排查App”通过网络参与,实现了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有效提高了识别问题、化解风险的能力。这种“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模式,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中“预防为主、调解优先”化解基层矛盾的具体体现。

服务创新力:基层治理的“驱动器”。服务、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基层治理人才来说,服务创新力就在于能够创新服务群众的内容、方式、方法,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更有效地让基层群众感知,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服务创新力要求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基层治理人才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大胆创新,探索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如,衡阳市“幸福来敲门”项目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机制,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化服务,提升了群众满意度。这种“需求导向、服务精准”的做法,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创新实践。服务创新力要求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治理人才大胆创新,探索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

治理协同力:基层治理的“黏合剂”。协同是基层治理的“关键招”。在现代社会,许多公共问题都具有高度复杂性和跨界性(如气候变化、城市拥堵、公共卫生),单靠某一个部门或组织难以解决。基层治理涉及多主体、多领域,要求治理人才具备较强的治理协同力。在具体实践中,它体现为较强的协调和整合能力,通过促进不同主体(如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等)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群众等多方力量,链接多方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基层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例如,郴州市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运营“儿童之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治理格局。这种“多元共治、资源整合”的做法,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群防群治、人人参与”的深化拓展。

数字应用力:基层治理的“新引擎”。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促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手段现代化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基层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数字应用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技术操作层面的能力,更是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应用场景的设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以及数字化思维的综合体现,是适应并胜任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必备素养和技能。它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能够有效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方式和流程,提升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如,怀化市“基层治理四平台”整合各类治理资源,实现了“一屏统管”,大幅提升了治理效率。这种“数字赋能、智慧治理”的做法,体现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科技支撑、高效便捷”的现代转型要求。

【作者分别系湘南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教授,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社会工作”建设点带头人;湘南学院教法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韧性治理体系优化及实现路径研究”(23BSH065)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