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源的群山环抱中,这座“高峡平湖”将世界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会说话”的宝峰湖
人间瑶池宝峰湖。覃文乐摄(湖南图片库)
湖光山色宝峰湖。张雪琴摄(湖南图片库)
8月14日,宝峰湖景区湖面垃圾打捞员卓璇在打捞湖面垃圾。向韬摄(湖南图片库)
宝峰画舫入画来。吴勇兵摄(湖南图片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宁奎田育才上官智慧陈丽斯
【大湖名片】
宝峰湖静卧张家界武陵源,翠山环抱,是国家5A级景区,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灵秀在此聚成“水上张家界”,被称为“世界湖泊经典”。
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辉映,宝峰湖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韩国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景区、“一带一路”山水文化走廊共建单位。
【大湖纪事】
八月的宝峰湖浸在天光里,碧波似铺开的蓝锦。游船划开涟漪时,桑植民歌顺着水纹飘来。鱼鹰扎进湖面的刹那,把千年时光啄成了遍地的碎银。
在这里,山水从不沉默。自然与文化的交织,让宝峰湖“会说话”。
旧话旅游发展,老水库成为新景区
8月4日清晨,59岁的李久敏正在宝峰湖景区仔细检查游船救生设备。这位与宝峰湖相伴四十余载的老员工,用布满老茧的手轻抚船舷,向记者娓娓道来这片水域的前世今生。
“这里原来叫施家峪水库。”李久敏回忆道。这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水库,曾是湘西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仅承担发电灌溉功能,更在峰林间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
1984年,刚高中毕业的李久敏抓住旅游商机,联合两位乡邻贷款承包施家峪水库,用简单的“一人一桨一船”模式开启了旅游接待。
“最初连门票都没有,乘船一人收两毛钱。”李久敏笑着说。三位村民的创业之举,让这处水利设施焕发新生,原始水库风光逐渐成为旅游爱好者的秘境。
1988年,张家界建市后,当地政府将宝峰湖纳入旅游开发规划,经过多次投资建设,逐步形成集地质研学、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一鉴深藏锁翠微,移来三峡四周围;游船驶入青山影,惊起鸳鸯对对飞。”著名诗人汪曾祺游览宝峰湖后,惊叹宝峰湖之绝美。
国画大师关山月以88岁高龄攀登宝峰湖云梯,被湖光山色所震撼。同行画家钟增亚为纪念其到访,将半山亭命名为“山月亭”。
“从单一的水利设施到多功能景区,宝峰湖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景区工作人员介绍,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2004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宝峰湖完成了从水利工程到综合景区的华丽转身。
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估报告特别赞誉:“湖畔奇峰环绕,峰峦叠翠,湖光倒影,美不胜收。”2004年,景区年接待量已突破50万人次。
景区发展旅游,始终坚持“湖面游览、岸线保护”的开发理念。所有游船采用环保动力,导游讲解注重生态科普。监测显示,湖区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超10万个,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成为大鲵等珍稀物种的乐园。
如今的宝峰湖四季皆景:春赏山花映水,夏享清凉避暑,秋观层林尽染,冬览银装素裹。
当年摆渡的村民,如今已成生态导游、民宿主人,共享着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
新话文旅融合,让山水活起来
蔚蓝天空下,宝峰湖宛如群山之间的一块蓝色“西兰卡普”。暑期以来,游船好似在湖面“穿针引线”。
“这些山歌从明清唱到现在,最早是土家人上山砍柴、下田干活时解乏的,后来成了传递情意的‘土家情书’。”游船讲解员手指向湖边的木船说,以前阿妹们就站在这里,对着山对面的心上人唱歌,这一唱一和,唱来了爱情,唱出了民族味。
“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这时,宝峰湖游船上飘荡起质朴高亢的歌声。民歌手身着“西兰卡普”土家族盛装,正为游客深情演绎《棒棒捶在岩石上》《冷水泡茶慢慢浓》等经典曲目。
游船行至湖心,民歌手即兴“收徒”,还现场指导游客学唱《四季花儿开》等通俗易懂的桑植民歌。当两艘游船选出代表“出征应战”,现学现卖的桑植民歌对唱,让整个景区充满欢歌笑语。
宝峰湖景区相关负责人吴仁峰介绍,桑植民歌现存上千首,有劳动号子、小调等类型,“最难得的是至今保持着原生态唱法,没有专业舞台的修饰,就像这湖水一样清澈见底。”
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桑植民歌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在宝峰湖来了一次完美相遇。
“让游客从镜头后的旁观者,变为山水舞台的剧中人。”吴仁峰告诉记者,近年来,景区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通过动态展演活化山水空间、节庆定制深化文化浸润、活态传承实现常态展演等措施,努力做活文旅融合文章,让山水不再是静止的风景,而成为流动的文化现场。
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渔夫一声悠长吆喝,鱼鹰如离弦之箭扎入水中,尖喙破开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这一千年渔猎技艺与世界自然遗产的对话,悄然开启。
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鱼鹰捕鱼的场景。
“翩然下林表,不惮风湍恶。得隽辄高飞,为君羞击搏。”北宋文学家司马光描绘的古老渔猎场景,在宝峰湖复活。
让节俗成为“可带走的温情记忆”,宝峰湖景区在端午节组织游客包粽子、赏花灯戏、听三棒鼓,在游船上免费分发粽子;中秋节推出非遗“游湖会”,串联桑植民歌、大庸阳戏等表演,以祈福带、免费月饼强化情感联结……
“原本只为山水而来,却被这里的民俗文化留住了心。”广州游客张翼在朋友圈写道,还不忘在评论区补充,“这里的山会唱歌,水会讲故事。”
他话精准拓展,从区域标杆到国际名片
7月25日,在宝峰湖景区飞瀑景点,韩国知名笑星金元孝接受聘书,出任景区宣传大使,将全力推动景区在韩国的旅游宣传。
“宝峰湖的美景让我震撼,这里的山水间仿佛蕴含着温暖的气息,很适合和家人一起游览。”金元孝说,成为宣传大使,不仅能让更多韩国朋友知道这里的美,也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和长辈一起来感受这份自然与亲情的融合。
现场,韩国游客金明哲用相机拍下了这一纪念性时刻。
“这里的山水就像活生生的中国水墨画。”金明哲赞叹道。在他的相机里,有和偶像金元孝的合影,有数百张美丽的风景照,还有众多以山水为背景的民俗文化照片,“绝无仅有的山水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让我沉醉在其中。”
“我们开发的‘孝道观光’产品特别受欢迎,今年已组织上百个银发团。”门店经理李志勋介绍,在韩国,宝峰湖犹如明星般存在,深得大家的欢心。门店的展示墙上,一位韩国老人捧茶赏景的照片格外醒目,晨雾中的奇峰秀水倒映在茶杯里,十分动人。
“去年以来,韩国团队预约量大增;今年1至5月,欧美游客数量突破3万人次,创了历史新高。”景区营销部负责人张双华介绍。
成绩得益于2022年景区实行的“项目牵头人”改革制度。牵头人工资、绩效与门票收入和市场占有率挂钩。考核激励到位,境外市场火了。张家界市中旅的导游林展分享了自己“甜蜜的烦恼”:“以前一周最多两个境外团,现在一周就得接待四五个韩国团,忙得团团转。”
景区与越南岘港、泰国清迈共建“山水文化走廊”也初见成效,引来更多国外游客前来打卡。2024年宝峰湖实现购票人数超70万人,旅游收入约4900万元,其中境外游客占比接近五成。宝峰湖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蜚声海外的宝峰湖,赢得赞誉的,还有服务的升级。
宝峰湖近年来累计投入560万元升级服务设施。新建中、英、韩等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景区内所有标识系统实现中、英、韩三语种覆盖;所有导游具备一般外语服务技能;创新推出一杯迎客茶、一条专属通道等特色服务。
景区相关负责人指着游船调度系统介绍,通过智能算法,景区把游客的平均等候时间精确控制在15分钟以内,提升游客的体验好感度。未来,景区将继续围绕“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打造游客喜爱的文旅产品,力争三年内将境外游客占比提升至60%。
夕阳西下,金黄的微光将湖面镀上一层金边,景区内最后一班游船缓缓靠岸,外国游客仍举着手机记录着这绝美的暮色,不舍离去。
【专家点评】
凸显文化与旅游的叠加价值
吉首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粟娟
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经历了“灵魂载体说”“诗与远方说”“塑旅彰文说”,这些都喻示着文旅融合的愿景、目标和路径。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探寻文化和旅游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不断改变和优化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基础上,凸显文化与旅游的叠加集成意义和价值。
宝峰湖景区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其资源的“可参观性”“可展示性”“可体验性”,将土家族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推进“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实现旅游发展由单链延伸转向文旅双链双加双创驱动,从线性延伸向立体交叉融合转变。在文旅深度融合实践中重构了“供给—需求—环境—价值”链式发展体系,形成了“理念融合—要素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发展路径。
宝峰湖景区充分利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各方要素,解决文旅融合中的矛盾与冲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作为、相关企事业单位配合、市场需求驱动的协同联动机制,迎来了景区“新赛道”,获得了景区“新动能”,赢得了景区“新好评”。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