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龚曼霞 罗攀登:加快湖湘文化数字化转型 推动区域大中小学协同共育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龚曼霞 罗攀登  时间:2025-08-29 11:19: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湖湘文化蕴含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等精神内核。加速湖湘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区域内大中小学的协同共育,不仅是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以数字化赋能,激活区域协同共育新活力。湖湘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从岳麓书院的千年弦歌,到韶山冲的红色记忆;从湘绣、醴陵瓷精湛绝伦的传统技艺,到汨罗龙舟、火宫殿庙会的民俗风情……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清图片、全景视频、互动音频等多种数字形态,从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湖湘文化资源的高效存储、广泛传播与深度开发利用。

具体而言,区域内大中小学可以主动对接,充分依托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或基地建立的文化数字化平台,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则凭借其在科研与人才方面的显著优势,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将研究成果上传至共享平台;而中小学则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数字化的湖湘文化资源巧妙融入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与社团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运用先进数字化技术,打破教育时空界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界限,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历史遗迹之中,近距离领略湖湘文化独特风采,为教育创新注入活力。通过AI驱动的虚拟讲解员,学生们能够与王夫之、曾国藩等湖湘先贤跨越时空进行深度对话,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感悟他们的思想精髓。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有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构建协同模式,打造文化育人共同体。通过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实施共建项目等多种方式,推动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深度合作。例如,中南大学与周边的中小学共同开展的“湖湘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高校师生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学生们带来生动的文化讲座与实验演示;而中小学则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基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贯通。

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开拓区域协同育人新格局。整合企业、文化场馆、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格局。科技企业开发湖湘文化的数字化课程与教学软件;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能够提供专业的文物资源与讲解指导;各类社会组织则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调研、非遗传承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如国家级非遗梅山剪纸工坊(益阳馆)与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推动传统技艺走进课堂与校园,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认同与美育涵养的种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协同共育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开展教师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提升他们运用数字工具传承湖湘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湖湘文化专题研修,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从而在教学中精准挖掘文化育人价值,巧妙地将湖湘文化融入教学中。

完善保障措施,推动协同共育。落实落细“校地共育”运行保障机制,这是促进校地合作的前提条件。首先,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平台搭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数字化项目的建设。同时,积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共同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完善过程监测机制,围绕湖湘文化认同、参与度、成果转化等核心指标,实时追踪共育活动成效,建立动态调整模式。其次,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将湖湘文化教育与协同共育工作纳入学校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表彰先进、资金倾斜等方式激发参与活力,确保文化共育成为常态化实践。

加快湖湘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域大中小学协同共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通过数字化赋能、健全协同机制以及完善保障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教育能力和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强烈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资助项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理论维度与实践路径研究”(23YBJ01)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