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和产业实力,引领着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今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在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从标准体系的供给到企业标准的创新,从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到标准国际化接轨,每一个方面的完善提升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产业发展质量的高低、效益的好坏。
优化标准体系供给。应当看到,当新兴产业的新技术出现速度超过新标准的形成速度,统一标准的缺乏容易造成各个区域市场的分割。以新能源汽车换电产业为例,各车企换电技术存在差异,导致换电站出现重复建设。究其原因,是因为标准制定需经过多个部门、较长时期的审批。这远远不能够适应工业发展的快节奏。再比如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存在标准老化的问题:有的标准中没有加入短流程炼钢、碳捕集等新技术的相关要素,造成无法满足产业结构绿色化的要求。现行标准也存在协同性不够、主体多、标准交叉的现象,对于企业的执行成本来说是较大的负担。
优化标准体系供给,关键是加快建立适应发展的动态适配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快速响应机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行业标准预研基地先行先试,由行业协会牵头技术跟踪,并及早将新技术纳入标准建设中,同步推进团标先行、国标跟进的标准推广落实方式,让经营主体以团标的形式将创新成果尽快转为行业共识,再适时引导纳入国家标准。实施传统产业标准动态清零计划,定期开展标准清理和复审,纳入强制性标准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发展指标。健全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工作体系,发挥好国家统一大市场中各部门、各地方的标准数据库互通互联功能。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企业是标准创新的主体,其参与程度决定标准质量,但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小企业由于研发经费有限,很难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对于一些拥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而言,“重技术、轻标准”的固有思维,使得在标准制定方面积极性不强。
破解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就要建立激励与赋能相结合的双轮驱动体系。在政策激励上,可对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分别予以相应奖励,并把标准贡献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分项;支持中小企业创建“标准创新券”制度,企业可通过该券抵扣参加标准制定相关费用。在企业赋能上,改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增加企业代表的比例,并设立中小企业委员席位;开辟企业标准直通车,允许创新型企业的标准提案可以直接递交给相关机构;对于企业在研发布局时的标准专利的协同问题,可以在企业中设置一套方案,并将其纳入到研发过程中。
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化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制约产业升级的一大短板,这主要表现为总量、结构两方面难题:一是全国标准化专业人才总量不大,领军型、战略型高层次标准化人才匮乏,能够主导开展国际标准研制工作的顶尖级标准化专家人才稀缺。二是专业培养的适用性不够,多数高校没有设置标准化专业方向,教学的侧重点仍然多为理论讲解,针对产业一线开展实务培训、案例研讨等活动较欠缺。
构建“金字塔”式培养体系已成当务之急。部分高校可增设标准化硕士点,并适当提高实务课比重。通过职业学校实施技能人才培养,与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结合实际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对企业的管理层开展战略培训,对其他岗位的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健全评价机制,可把国际标准提案数量和产业标准实施效益等情况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持续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标准国际化是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通行证”,目前我国仍面临“三重三轻”情况:一是重国内标准制定、轻国际标准参与,导致国际标准转化率偏低;二是重技术输出、轻标准输出,专利国际申请量与国际标准数量比例失衡;三是重跟随模仿、轻主导引领,由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占比不高。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实际产业中影响较大,例如我国光伏产业虽在国际市场占比较大,但部分核心材料的标准仍由国外主导,每年因此承担较大成本;同样,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某些产品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直接制约着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着力构建技术、标准、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在技术对标方面,组织龙头骨干企业对标ISO等国际先进标准,推动多个重点领域的标准比对和改进;在国际参与方面,组建国际标准人才库,选派优秀人员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并依托5G、特高压等有优势的重点领域牵头建立新的技术委员会。在标准输出方面,实施“区域突破”策略,积极打通我国标准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标准互认通道,并加快建立国际标准验证平台,在部分省份建设一批示范点,为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国际认证服务,有效扩大出口规模。
标准引领产业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制度设计更加灵活、主体协同更加高效、人才支撑更加有力、国际布局更加主动,才能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推动重点产业真正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