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曾艳军 夏琨:大力提升湖南开放型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艳军 夏琨  时间:2025-08-29 11:21:28

近年来,湖南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深化国际合作等措施,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湖南开放新机遇。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关税战扰乱全球正常经贸活动、跨境投资波动下行、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更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在此大背景下,湖南应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举措,积极应对美西方“规锁”策略,提升自身的开放型经济韧性和竞争力。

加快制度型开放,以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制度型开放”是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开放的新表述,旨在推动国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先进市场规则相衔接,从而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兼容的制度体系。为此,可考虑在省内高校设立“湖南国际规则研究中心”,研究国际经贸规则,包括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竞争中立等领域的国际高标准规则,包括《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与制度型开放和一流营商环境要求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持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湖南自贸试验区内,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推行“极简审批”模式,实现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事项的“一站式”办理,提升政府服务效率;设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为外资企业提供高效、透明的纠纷解决机制;探索自贸区的数字化建设,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外资和产业落户湖南。

打造湖南—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依托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和产业互补性,推动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例如,支持两地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长沙、株洲、湘潭等中心城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湖南落地;推动两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突破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推动产业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研发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支持海外人才在湖南开展科研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还可以设立“国际创新中心”,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来湘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利用湖南与东盟国家的地理优势和产业互补性,推动湖南和东盟的经贸合作。推动湖南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在东盟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深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业等关键领域合作。同时,利用湖南在装备制造、农业等领域的优势,推动湖南和非洲的产能合作,比如设立产能合作基金,支持企业在非洲投资建厂,推动湖南企业与非洲国家在农业、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设立湖南数字贸易港,着力发展跨境电商。通过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物流、支付、报关等一体化服务,推动数字贸易港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对接,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湖南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渠道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湖南在全球数字贸易体系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在政策支持方面,提供包括市场调研、法律咨询、融资支持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并配套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金”,为企业持续培养和输送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此外,积极推动湖南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拓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空间,构建多元、稳定、健康的国际贸易结构。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中,湖南虽面临严峻挑战,但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多措并举,湖南有望在变局中实现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治理贡献“湖南智慧”与“湖南方案”。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经济法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财院校区办公室主任。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我国应对欧美滥用替代国制度对策研究”(20BFX198)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