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肖德荣:将更多课程开到田野乡间,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德荣  时间:2025-08-20 10:43:2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林院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使命。当前,乡村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农林院校应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人才培育新范式,将更多课程开到田野乡间,让技术攻关在生产现场发生,让创新灵感在乡土文化中萌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

搭建“四链融合”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农林院校须破解乡村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问题,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立“需求导向、平台支撑、过程共管”协同机制。一是需求牵引,精准解题。推行“产业出题”机制。参照山东农业大学“揭榜攻关”模式,由校企共建科技项目库,导师团带领学生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如乐陵金丝小枣、临邑玉米等191个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技术,实现了“解一题、育一批、兴一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平台筑基,梯次赋能。打造“产业研究院—联合基地—科技小院”三级矩阵。如福建农林大学设立茶叶、食用菌等产业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由院士领衔小麦产业研究院,联合龙头企业共建研究生基地,贯通“研发—推广”培养链条等。三是驻企实战,跨界协同。创新“1+1+N”导师制(学术+产业导师+跨学科团队),带领研究生全程入驻企业。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师生在湘西开展竹产业研发设计,依托科技特派员机制推动全链条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

打造“双创竞赛+项目孵化”赋能平台。以赛事为引擎、项目为载体,打通“创意培育—成果转化—产业落地”全链条,激发青年创新动能。一是赛事筑基,激活创新势能。依托双创竞赛,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2025年“京彩大创”赛中获38项智慧农业、乡村文旅等领域奖项,其“莳光樱园”项目通过“专业+创新”模式晋级总决赛,彰显了赛事育人实效。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在建瓯市打造“游米”IP网红打卡点,带动游客量增长40%。二是创意增值,重塑产业价值。以设计赛事赋能地域品牌升级。比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行业协会举办“潇湘竹品”设计大赛,构建“湘竹”品牌新范式;浙江农林大学团队为安吉大溪村设计“竹宝”IP,开发AR墙绘、竹编衍生品,形成“生态+文化+体验”文旅模式,凸显了文化创意对乡村产业的杠杆效应。三是孵化闭环,贯通产创链路。构建“需求对接—技术攻关—市场推广”孵化生态。如北京农学院推出“揭榜挂帅”社会实践专项,15支团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蓝莓项目研发国产栽培基质,并同步设计营销方案;古树文化开发团队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形成可复制的“技术—产品—市场”闭环模型,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实践范本。

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育人网络。通过实行多元协同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现组织力、技术力、金融力三效合一。一是党建引领,转化组织效能。校地共建强化组织保障。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与凤凰县签署党建协议,以猕猴桃产业为纽带,组织博士服务团深入菖蒲塘村开展技术帮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推动力。二是产教融合,贯通能力链条。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比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整合设计、材料、机械三大学院资源,为家具企业提供创新设计、智能制造(如柔性生产线)、环保材料(水性涂料/无醛板材)及定制化生产等全链条解决方案,积极破解同质化竞争与智能化瓶颈,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三是金融赋能,激活产业生态。创新政策与金融协同机制。比如江西高安市建立林权收储制度,发放油茶专项贷款超1.6亿元,吸引高校团队参与良种选育与5G智慧工厂建设,推动33万亩油茶林产值突破13亿元,为人才返乡创业提供了坚实金融支撑。

构建湖南特色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体系。开展集群化布局。依托中南林科大、湖南农业大学,聚焦湘米、湘茶、湘油、湘竹等特色产业,在环洞庭湖稻作区、湘西林区建设科技小院集群;推行“高校+乡土”双导师制,攻关重金属治理、油茶低改等瓶颈问题。以赛事驱动转化。设立“湘创兴农”专项赛,重点支持智慧农机、非遗文创、生态修复项目;建立“赛—园—资”对接机制,推动优胜成果入驻湘西、湘南产业园。强化专项人才供给。单列“湘村振兴”硕士招生指标,定向培养涉农企业人才,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融入课程;建设洞庭湖产业研究院,开发智慧农机与数字溯源系统,赋能水稻、油茶生产智能化升级。依托中南林科大、湖南农业大学等院校,设立“湘村振兴”人才专项,建设智慧农林产学研基地,打造两岸农业合作样板区,使人才培育与水稻、油茶、竹林等优势产业深度绑定。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艺术研究院院长。本文为湖南省教育规划一般项目“‘行业特色高校设计+多维融合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XJK24CTW009)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