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八面山盘山公路。通讯员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元崇李孟河郭朵朵
8月19日至20日,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来自全国的观摩代表走进大山村寨,老百姓用一个个生动故事讲述了因路而兴的幸福生活。
修路
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建设热潮在湘西大地奔涌澎湃。
湘西州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9954公里,条条公路如玉带,编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花垣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回忆,2013年前,村民出山要徒步3小时,现在水泥路通到每家院坝,小汽车开到家门口。特别是还以十八洞为路网枢纽,辐射周边7个村,新建31.28公里联网路,形成“1+7”8村产业联动发展带。
在吉首市矮寨镇坪年村,村支书杨辉指着门前蜿蜒的公路说:“以前这是条土路,现在柏油路直通市里。过去交通闭塞的苗寨,已成为‘四好农村路’促振兴的生动样本。”
“十四五”以来,湘西州累计投入21.7亿元,新建旅游资源产业路1054公里,实现乡乡通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在洽比河畔,X077旅游公路如银链般串联9个多民族聚居村寨,获评“湖南省最具人气路”;龙山县里耶至八面山公路采用“低干扰设计”,162处弯道与自然山水和谐相融,成为交旅融合示范路。
湘西坚持宜宽则宽、宜窄可窄,不搞大拆大建。近5年,全州建成美丽农村路756公里,打造公路观景台25处,花垣县十八洞村通村公路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全州还创新修建错车道4003处,有效解决会车难题。
富路
山货走出去,游客走进来
湘西州依托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凤凰县菖蒲塘村,当地种植的“米良一号”猕猴桃,每斤售价较往年提升3元。柚子产业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4000多万元。
千云公路激活沉睡的凤凰竹山村,许多外地旅客来村里看民俗表演、体验苗寨风情、购买苗家特产。今年上半年,竹山村接待游客19.77万人次。
吉首市己略乡简台村等23个重点村寨是核心产茶区,该市推出“明前茶公交专线”。类似“果蔬专线”这样的特色线路有27条,年载客超68.5万人次。
全州115个乡镇综合服务站、792个村级物流点,2024年快递业务量达7.13亿件。交通条件的改善,让腊肉、猕猴桃等特产走出大山,吸引众多游客走进来。
2025年上半年,湘西州共接待游客3318.0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357.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63%、5.29%。
兴路
农村公路释放出最大效益
8月18日上午,古丈县石板街鑫康茶店接到特殊订单:一位顾客通过“易搭快车”预约6份古丈毛尖送货上门。路网修通后,像这样的人性化、定制化服务越来越多。
2021年,湘西州通过“易搭快车”开启定制客运、公交物流融合、多功能场站建设等创新举措,152辆九座小巴通过“上门接送+灵活发车”模式,实现半小时响应、门到门服务。
自2023年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以来,全州收购更新车辆591台,开通85条城乡公交线路,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其中花垣县开通40条“微循环”专线,使人均车费降至2元—5元,仅此一项每年为群众节约1400万元。
花垣县整合7家快递企业打造“客货邮”体系,公交车司机变身“快递小哥”,村民也如城里人一般,到村口即可领快递,终结了偏远村寨快递二次收费现象。数据显示,县级分拣中心日均处理2.5万件,12个乡镇客运站转型为中转站,164个村级网点全覆盖。
全州自筹建设了1917个村组停车场,这让农村公路释放出最大效益。
护路
实现安全与发展良性循环
村民因路而富,也倍加珍惜。
湘西州龙山县洛塔乡猛西村过去追着村民讲护路,现在村民自觉把“堆柴占道,罚扫公路半个月”“建房先交养路押金,侵占路基边沟不退钱”等写进了村规民约。
湘西州针对护路难题,构建起一套精准高效的防控体系。在源头管控上,通过《安全生产检查手册》“照单体检”,建立隐患整改闭环管理清单,绘制动态风险防控地图,299处隐患整改率达100%。
科技赋能形成治超“天网”。全州建成24套不停车检测系统,整合8个治超站、28家源头企业数据,实现超限率长期控制在1%以下。永顺县通过系统预警,成功实现12分钟快速处置超限车辆。
龙山县推行“积分超市”激励村民护路,五官村村民通过养护行动兑换生活物资;古丈县试点农村公路财产险,修复时效提升80%。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