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邓明丽:紧扣时代需求,厚植医学生劳动精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明丽  时间:2025-08-22 12:08:11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指明了方向。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后备力量,引导其厚植劳动精神,是培养兼具高水平医学技能、深厚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劳动精神强调奉献、付出,与医学“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本质高度契合,培育医学生劳动精神,有助于其深刻理解医疗工作的社会价值、增强职业使命感。医学是高度实践性学科,劳动教育能锻炼医学生实操能力、磨炼医学生意志,缩短其从理论到临床的适应期,使其更好适应未来高强度工作环境。在智慧医疗、远程诊疗、基因治疗等医学新业态中强化劳动精神培育,可推动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不断变革创新。为此,医学院校应结合医学教育的专业特性、医疗行业的服务本质以及新时代社会公众的健康需求,通过思想熏陶、理论教育、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引导医学生厚植劳动精神。

构建“思政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体系。通过三维协同育人,实现医学生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围绕“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涵养医德仁心”等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团课、大讲堂等形式,把劳动观教育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教育结合起来。邀请全国劳模、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优秀乡村医生等进校园作报告,用真人真事深化医学生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教育。把急救培训、针灸推拿、健康科普等医学基本技能训练设计成“专业劳动”项目,将劳动教育与奉献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暑期组织医学生深入基层、乡村,开展免费义诊、用药指导等服务,将劳动教育与基层情怀培养结合起来。利用数智技术虚拟劳动场景、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劳动资源调配等,强化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建立学生劳动行为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劳动参与度与思政认同度的相关性,动态优化培养方案。

构建“理论+劳动实操”课程体系。丰富劳动精神培育的理论教学内容、完善医劳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医学人才的重要抓手。开设《医学劳动教育概论》必修课,在《诊断学》《外科学》等课程中嵌入“劳动微单元”,将标准操作、团队协作等劳动规范设置为教学内容。坚持“劳动教育+医学特色+交叉融合”办课方向,建设“劳动教育概论+医学特色劳动技能(检验、影像、口腔、护理等)”核心课程群,建设医学人工智能、中医养生与劳动实践,应急救护与灾难医学劳动实训等交叉课程群。分学段开设医学特色劳动教育课程:针对低年级学生,模拟病房环境,开展寝具整理、医疗垃圾分类训练,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及从医基本素养;针对中年级学生,开设“预见习”课程,组织其参与完成医院导诊、标本送检、患者转运等真实任务;针对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开设“临床实战”课程,确保其在导师指导带领下可完成ICU设备维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危重病人转运等较高难度任务。

构建“三域协同”劳动实践体系。劳动实践是医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可采取校内—校外—线上“三域协同”方式,拓展育人路径。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可建立药用植物劳动基地、数字化X射线设备维护实训室、标准化病人OSCE考站等,实现“随课易景”;对学生宿舍、食堂、实验楼等实施“网格化责任田”,由班级分片包干,将医学生的劳动表现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可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签订协议,建设“健康服务劳动实践共同体”,培养医学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康复中心、养老机构合作,培养医学生康复治疗、老年照护及人文关怀技能。建立基于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的医学实践平台。构建临床技能模拟平台,让医学生沉浸式体验AI驱动的虚拟病人问诊、查体,进而提升临床沟通反馈技巧;引导医学生开展虚拟仿真医学实验、接受远程医疗指导,突破传统实践限制,实现认知增效、技能提质的叠加效应。

【作者系长沙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信息学院特聘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新时代医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创新路径研究”(2022B19)阶段性成果,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