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杨芸伊 王立群: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难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芸伊 王立群  时间:2025-08-04 10:45:16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并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当前,推进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已成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去年11月,省委审议通过了《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各项改革正加快推进。改革触及利益格局、制度惯性和价值认知,历来“知易行难”。破解难题,绝非单一的行政性裁决即可奏效,须以改革的思维和方法,统筹系统观念、问题导向与辩证思维,在制度与观念的深层变革中开辟新局。

坚持系统观念,以治理重构破解利益固化之“困”。改革行至深处,势必触及既有利益格局。学科专业优化之难,首先源于“局部利益”与“整体战略”的结构性冲突。现行治理框架之下,学科专业与院系的编制、经费、指标等核心资源深度捆绑,已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这使得任何学科布局调整都有可能触动院系的局部利益,使得改革在起点便面临利益调整的问题。

破局之道在于重构治理体系,以系统观念统领学科布局改革,统筹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两大指挥棒。其一,推行以发展为导向的资源动态配置机制。校级层面应强化学科专业发展的战略主导权,推动办学资源从“固化分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通过设立跨院系资源池,优先支持服务国家急需、引领科技前沿、彰显文化传承的学科(群),形成“竞增量、谋发展”的导向,引导各方从“守存量求生存”向“竞增量谋发展”转型,弱化“被削减”剥夺感,在“有舍有得”的动态平衡中破解利益固化的零和陷阱。其二,构建多元分类的评价体系。应摒弃以学科点数量、师生规模、论文产出等为核心的单一、粗放的评估标准,构建以“贡献度”为核心的多元分类评价框架。实施“卓越引领型”“战略支撑型”“特色发展型”等差异化考核,强化战略贡献和社会价值,激发从守旧向进位转型,推动局部与整体协同跃迁。

坚持问题导向,以机制创新破解制度梗阻之“滞”。“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学科专业优化的第二重难题,在于高校内部运行制度的“刚性滞后”与改革动态需求之间的脱节。目前制度体系多侧重于学科申报、建设与评估等“增量发展”,疏于调整、转型、退出等“减量优化”制度设计,导致出现教师分流、学生安置、资产处置等方面问题,滋生了不愿调、不敢调、不会调的改革惰性。

破解路径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构建贯通前、中、后端的全周期、柔性化机制。前端应建立预警诊断机制,使问题“浮出水面”。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国际对比、社会反馈等手段,构建涵盖师资结构、人才培养、科研产出、社会影响等多维指标的“仪表盘”,对发展失速、方向失焦、活力失色的学科专业进行动态预警,为其优化提供客观科学依据。中端应分类施策,对问题“靶向诊疗”。对潜力尚存但方向偏移的学科,推动其与优势或新兴学科融合发展,催生新增长点;对基础尚可但模式陈旧的学科,引导其对接产业需求,在课程、科研、育人目标上实现系统性再造;对“冷门绝学”等具有特殊价值的学科,实行“降格转体”,由院系建制转为“中心”或“团队”等精干的组织架构,保留学术火种,创新传承方式。后端应完善缓冲保障机制,为改革“平稳护航”。设立被优化学科的“过渡期”,配套实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等柔性政策,确保师资队伍平稳过渡、在校学生顺利转轨、历史文脉妥善保存、有形资产有序划转。以周全的托底设计缓解改革焦虑,保障校园稳定与制度转型同步推进。

运用辩证思维,以融合发展破解价值冲突之“结”。学科专业优化不仅是物质的除旧布新,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其最深层障碍在于大学使命与学科专业价值的“心结之困”。当调整波及基础学科或人文学科等就业前景有限的领域时,易于引发功利与情怀的二元对立,陷入“要市场还是要传承”的伪命题。这种将学科专业的“组织形态”与“学术价值”混为一谈的认知偏差,使改革在思想层面遭遇阻滞。

破解之道在于以辩证思维重构认知、以“融合新生”取代“简单取舍”,推动被优化学科专业优质要素以新的形态“凤凰涅槃”,实现价值的转化与发展。其一,在理念上实现“形神分离”。应清晰区分学科专业的“形”与“神”:其“形”是作为学科专业组织建制的院、系、所等实体单位,而“神”则是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学术传统。前者可调可变,后者须传承不辍。优化学科专业的本质,是以更优的制度载体承载更强的学术内核,实现“形变神存、形优神扬”,让学术精神在新的平台焕发活力。这不仅可击破逻辑上的二元对立,更能彰显改革的哲学深度。其二,在路径上推动智慧重构。被优化的学科专业,最宝贵的资产在于其智慧资源——卓越师资、经典课程、独特研究范式与深厚的学术文化。优化的关键,在于让这些无形资产在新的架构中重组新生。学科优化应打破建制壁垒,借助通识教育中心、未来技术学院、跨学科研究平台等新型载体,推动其知识模块重组、资源共享与价值转化,既为全校开设高阶通识课程,又参与前沿科研攻关。通过融合创新,不仅实现学科智慧的“再生”与价值“溢出”,更使其在继承中焕新、在转化中激活,为高校整体学术生态注入持续动力。如此,方能化解价值冲突,推动改革从观念革命中破茧而出。

【作者分别系怀化学院科技与地方服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怀化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24YJA710059)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