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
毛明芳
近期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下文简称《文选》),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纲领性文献,为推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充分认识《文选》出版的重大意义
《文选》更加全面系统、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境界。《文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辩证统一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道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坚持和遵循,又结合中国实际和当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摆脱了西方“人类中心论”“自然中心论”等观点的束缚,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选》着眼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突破了旧有发展思维、理念和模式,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我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增绿”最多的国家之一,绿色创新引领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明确、路径清晰。
贡献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文选》以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审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我国坚持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明确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携手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公约义务,为应对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博弈、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深刻领会《文选》的重要观点
《文选》收录的79篇重要文献,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法治观等重要观点,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文选》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强调“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也坚持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和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性,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生态观、系统保护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各国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两难选择”。《文选》中关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等科学论断,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阐明了自然生态财富和经济社会财富的辩证关系,突破了生态至上和经济至上的单向发展认知,指明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凸显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底线思维。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生态民生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文选》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重要论断,阐明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内在关联,指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等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等根本问题,强化了党保障生态民生权益的使命担当,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文选》从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多维层面明确了“两个最严”的基本要求。从宏观层面强调了“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从微观层面严格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的责任,提出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从纵向角度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自上而下的动态监管和考核评价,从横向角度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文选》还明确了强化制度执行的要求,旨在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贯彻落实《文选》的实践要求
学习《文选》,重在贯彻落实,重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湖南建设各项工作。
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殷殷嘱托,提高政治站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守牢我省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重要指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九龙治水”难题。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系统合力。
切实解决百姓关心的生态环境民生问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重要论述精神,打好解决我省大气环境质量不稳、降低洞庭湖总磷浓度、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攻坚战,着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湖南。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