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两地,素有“湘赣一家亲”之说。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南与江西山水相依,罗霄山脉、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湘江—赣江水系等自然地理单元将两省紧密连接;从人文历史来看,明清时期曾出现过江西人口大量移入两湖地区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因而有“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之说。两地方言、饮食、民间文化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且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红色精神成为两省共同的精神纽带;从发展步调来看,两省同属内陆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两省同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阶段。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湘赣两省携手共进,能够互相提供更优条件、创造更多机会、实现更高目标。应积极探索机制化建设,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创造共同发展进步的实绩。
以互惠互利为核心,实施畅行湘赣行动。“一家亲”离不开快捷、经济的交通体系。首先应推动快速交通扩容。在湘赣两省之间增开城际快速列车,加密现有高铁班次,增设早晚高峰时段列车,满足商务、通勤需求。利用沪昆高铁和普铁资源,开行“站站停”城际列车,覆盖湘赣边主要城市。推进G60沪昆高速、G72泉南高速等国家级高速加宽车道扩容升级。推进上栗(湘赣界)至醴陵、莲花(湘赣界)至衡山等省际高速公路建设,打通湘赣高速公路“断头路”。深化高速公路收费互惠合作。在高速公路通行不紧张的周末,建议入湘(赣)旅游的江西(湖南)籍一类客车使用ETC电子支付方式,每周周五(00∶00后)、周六、周日(24∶00前),在湖南(江西)境内高速公路收费站出站的,享受湖南(江西)境内高速公路应收通行费优惠。出台公共交通优惠政策。在重要节假日期间对入湘(赣)旅游的江西(湖南)籍游客乘坐省属城际铁路、磁悬浮、国营汽车班线等公共交通工具,分别给予一定的票价优惠。
以共建共享为目标,实施民生提质行动。湘赣两省人民世代比邻而居,随着合作的深入,两省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共享需求愈发强烈,亟须在民生共享的空间范围和业务广度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医保社保互通,提升群众就医体验。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流程,扩大覆盖范围,简化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同时扩大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范围,提升两省人民群众就医便利度。加强高校合作联动,共建“湘赣科创走廊”。组建湘赣高校创新联盟,整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20所高校科研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长沙、南昌等地建设跨省孵化基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湘赣科创走廊”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推动基础教育合作,共享教育改革成果。建立基础教育联盟,促进两省之间基础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程资源、教学成果、优质师资等共享。
以机制化和常态化为导向,实施文化交流行动。文化是情感认同的纽带,通过共享文化资源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湘赣两地人民能够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情感共鸣。丰富湘赣文化常态化交流活动内容。定期组织宗亲联谊活动,深挖两省家族文化渊源,增强民众认同感与归属感。扩展湘赣文化常态化交流活动形式。鼓励两地民众以短视频、摄影、数字绘画等形式创作民间艺术作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互动分享,全方位推动湘赣文化深度交融。健全湘赣文化交流长效机制。由两省政府部门牵头举办湘赣文化交流年会,策划系列文化推介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增强交流的连贯性。同时建立民间文化团体帮扶机制,通过资金扶持、培训支持等手段,助力民间团体提升活动质量。
以长效化和协同化为主线,推进污染联防联控行动。污染联防联控是“湘赣一家亲”机制中生态共治的关键环节,可以为湘赣两地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推动湘赣边流域水污染联合治理。在渌水、禾水等跨界河流实施“五个统一”治理模式:统一监测标准、统一执法尺度、统一数据共享、统一应急响应、统一考核评估。开展“清水入江”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建设生态缓冲带,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加快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度,共同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联动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应对。加密联合监测点位,提升监测精度,及时掌握区域污染动态,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湘赣边农业面源污染联防联控。建设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开展“净土清源”专项行动,重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项目。探索建立跨省流域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对主动采用生态种植模式的农户给予补贴。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治理成效显著的县市予以奖补。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