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振兴湘赣边革命老区既是时代需求,也是政治使命。要使湘赣边革命老区跟上时代步伐,必须打破行政壁垒、低水平竞争以及传统思维的束缚,推进整体行动,实现后发赶超。
湘赣边是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的发生地和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早期武装斗争的核心记忆。深化湘赣边合作,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要求,也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高质量协同的必然选择。自《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区域合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湘赣边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协同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然而,展望湘赣边现代化的美好蓝图,要实现“双向奔赴”的深度协同,仍需以改革为突破口,打破行政壁垒、低水平竞争和传统思维,激活协同发展新动能。
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核心支撑体系
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束缚,资源流动受阻、市场分割、效率不高,产生了一系列非必要成本,影响湘赣边区域协同发展。鉴于此,应着重在规划编制、数据共享和执法协作上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核心支撑体系。
建立湘赣边一体化规划编制机制。借鉴国内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效经验,构建湘赣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议省级层面由湘赣两省自然资源厅牵头,联合发改、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同编制《湘赣边区域国土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专项领域由两省对应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如交通部门联合编制《湘赣边铁路网协同规划》,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制定《罗霄山脉生态保护专项方案》;市县层面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编制衔接性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具体落实,确保省级规划在地方落地。
建立湘赣边数据共享机制。搭建统一共享平台,由湘赣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部门牵头,联合自然资源、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建“湘赣边区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平台依托国家政务云平台技术架构,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部署模式,两省分别建设本地节点,并通过加密专线互联,以实现政务数据、空间地理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的实时交互。制定《湘赣边数据共享目录》,明确共享内容和范围。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制定《湘赣边数据共享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异常访问自动预警—应急响应—责任追溯”的全链条安全机制。
建立湘赣边执法协作机制。建议由两省司法厅牵头,联合公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重点执法部门,成立跨区域执法标准委员会。针对边界高频违法类型(如跨界倾倒固废、非法占用林地、超限运输等),逐一梳理两省现行法律适用差异,参照上位法,共同制定《湘赣边常见违法行为认定与处罚基准》。推行“异地委托取证+联合办案”模式,对跨省案件实行“一案一授权”,简化异地调查审批流程;制定案件移送标准,明确证据认定、处罚裁量的统一尺度,避免重复执法或出现执法空白。
打破低水平竞争,建立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当前,湘赣边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存在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应在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和园区建设方面协同发力。
建立湘赣边产品品牌共建机制。湘赣边可探索在烟花、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等领域实施品牌共建。搭建统筹协调平台,成立“湘赣边品牌共建理事会”,明晰各方在品牌规划、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权责,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制定统一的品牌发展规划,明确商标使用规则。联合制定从原材料选取、生产加工工艺到产品包装的全流程标准。推行“一品一码”的溯源管理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产品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全部信息。对授权使用湘赣边区域品牌的产品,进行定期抽检与不定期巡查,保障产品品质稳定。整合湘赣边丰富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台,积极组织区域内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共同设立品牌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对积极参与品牌培育、通过高标准质量检测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构建跨区域执法协作网络,针对假冒伪劣、侵权等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维护品牌良好形象,为品牌共建筑牢坚实制度根基。
建立湘赣边产品研发实施机制。联合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组建“湘赣边特色产品研发联盟”。聚焦茶叶、水果、特色农产品加工、烟花鞭炮等优势领域,设立专项研发实验室,针对共性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联合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给予孵化补贴,推动科研成果在两地企业快速落地。同时定期举办跨区域产学研对接会,促进研发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匹配。联合出台研发扶持政策,对跨省合作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建立研发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收益分成比例。依托湘赣边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研发专项工作组,协调解决研发过程中的场地、资金、审批等跨区域问题,为协同研发扫清障碍。
建立湘赣边园区共建共享机制。成立湘赣边园区共建联合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湘赣两省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园区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园区共建的宏观战略、政策协调与重大事项决策。同时设立日常运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与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依据双方投入的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协商确定产业项目的利润分配比例。对于共建项目产生的税收,按照一定比例在两省间合理分配,保障双方利益。设立园区发展基金,将部分收益投入其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升级、企业扶持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破传统思维,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湘赣边山水相连、流域相通,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某一区域的生态破坏或保护行为,都会对周边地区产生直接影响。传统行政分割下,各地生态保护责任与收益不对等,保护区域往往承担更多生态成本,却难以获得合理回报,易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的短视行为,唯有通过实施补偿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才能调动保护积极性,破解“上游保护、下游受益,上游受损、下游忽视”的困局,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建立湘赣边生态补偿纵向机制。积极探索联合申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构建“协同筹备—精准申报—长效保障”的全链条思路,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共同梳理区域生态资源禀赋,明确重点修复区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清单,形成统一的生态底数台账。制定联合申报后续实施规划,建立生态补偿资金共管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定期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进展,形成“申报—实施—反馈—优化”闭环,确保获得国家层面持续支持。
建立湘赣边生态补偿横向机制。以“受益者补偿保护者”为核心,推动区域间利益平衡。明确生态保护地与受益地的权责划分,签订跨区域补偿协议。补偿标准依据生态服务价值核算,结合水质达标率、森林固碳量等量化指标动态调整。资金来源采用“政府主导”模式,由受益地财政按比例拨付补偿资金。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共享生态监测数据,委托第三方评估补偿成效。对超额完成生态目标的地区给予奖励,未达标则扣减补偿资金,以形成“保护有回报、损害有赔偿”的横向协同格局。
建立湘赣边生态补偿市场机制。激活市场活力,构建多元化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搭建区域性生态权益交易平台,整合湘赣边碳汇、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资源,统一交易规则与定价标准,推动跨区域生态要素流通。创新交易产品体系,开发林业碳汇远期合约、流域生态补偿债券等衍生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生态保护地企业将生态产品认证为“绿色标签”,通过溢价销售反哺保护投入。完善配套机制,建立生态资产确权登记制度,明确产权归属;引入专业评估机构,量化生态服务价值;设立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市场交易不确定性。通过建设“平台+产品+保障”的市场体系,让生态保护者获得持续收益,形成“保护—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作者分别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估中心主任、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