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出平湖,千年古镇沉碧波,怀化洪江市以水为脉谱写文旅新篇——
侗歌飘荡清江湖
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杨锡建摄(湖南图片库)
清江湖三里侗寨迎客来。杨锡建摄(湖南图片库)
夕阳下的清江湖露营基地。杨海滨摄(湖南图片库)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肖畅黄欣然易鑫
【大湖名片】
清水江奔涌,渠水驰骋,两河在怀化洪江市相拥,沅江干流段由此开始。2014年2月,沅江流域开发的最后一座大型电站——托口水电站关闸蓄水,52平方公里的清江湖(即托口水库)面世,为沅江上游及湘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
崇山峻岭间,电站轰鸣,点亮万家灯火,清江湖蓄洪灌溉,下游洪患不再频发,且解了田间饥渴。湖光山色间,绿肥红瘦、足音踏浪,文旅勃兴、流金淌银。
【大湖纪事】
清江湖年轻,才过外傅之年,恰如岸边垂柳青绿、花色娇嫩。
清江湖多故事:它的身体里,隐藏着一座千年商埠重镇——托口古镇。
清江晚映,水面铺满金黄。粼粼波光,映照的不仅是苍穹与绿野,还有商道文化的历史记忆,以及“湖底故乡”的浓浓乡愁。
“每天最惬意的,就是傍晚和家人在湖边散步,看日落、吹晚风”
啁啾鸣啭,鱼翔浅底,绿树红花相映,朝霞云雾相依……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清江湖,为一睹万顷琉璃风采,也为探寻千年古镇的身影。
登游船,荡漾于碧波,不时偶遇几座青洲,或有石质塔尖建筑冒出湖面。船家说,那是未被完全淹没的古镇痕迹。
原来,这里以前并没有湖,而是沅江穿镇而过的托口古镇。
明清时期,托口古镇是沅江上游第一水路口岸,木材、桐油、药材等货物,经此上达贵州、下抵洞庭。那时,古镇商贾云集,呈“九街十八巷,一街一码头”盛景。清代《托口竹枝词》载:“百丈牵船上急滩,盐船争泊码头湾”。
进入现代,水上交通被公路、铁路取代,古镇码头优势日渐消失,繁华不再。但古镇在当地仍然举足轻重,是一重镇。
“镇里有几千人,房子多是木房,低矮,密集”“家门前有条青石板路,孩子们喜欢坐在上面玩耍”“镇子与三里村隔江相望,周围有近4000亩良田”……对于古镇,原住民记忆很深。
“故土难离,但也不得不离。”54岁的粟昌军是托口中学的教师,在古镇住了40年,他说,古镇因水而兴,但也为水所困,“那时,每到五六月,就发大水,晚上不敢睡。码头年年被淹,1996年大水过境,屋里都能划船!”
2003年,托口水库项目正式启动,主坝建在沅河镇清水青村,副坝和发电厂位于托口镇王家坳村。2011年至2013年底,包括洪江、会同、芷江3县市7个乡镇52个村(居委会)339个村民小组,共计3.4万余人,陆续搬离。
粟昌军一家是第一批搬迁的移民,“当时有点兴奋,水电站建成后,既能缓解水患,还能带动沿线经济,日子会更有奔头。”他说。
2014年2月,托口水电站关闸蓄水。当闸门落下,水波初平,拥有1380年的托口古镇沉入湖底。
“今年6月21日,‘沅江2025年第1号洪水’形成,托口水库与五强溪、凤滩等水库协同,累计拦蓄洪量达18亿立方米,相当于128个西湖!”托口镇镇长瞿太山说,沿河百姓安全度汛,托口水库功不可没。
“这些年基本没涨过大水,生活安逸,睡得也安稳。”粟昌军说,不少像他一样的古镇原住民,在托口新镇的新民街社区安了家,“出门两三百米就是清江湖,每天最惬意的,就是傍晚和家人在湖边散步,看日落、吹晚风。”
露营基地里,人影幢幢,有的窝在躺椅里数星星,有的吃着烤串唱着歌
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杨要贤,时常在湖边漫步。与粟昌军不同,他是为了守护这片水域的干净澄澈,以及一群常来做客的“小精灵”。
“今年1月,就是在这,撞见了觅食的中华秋沙鸭。”行至副坝旁,杨要贤指着一处滩涂,言语激动,“足足15只,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数量最多的一次!”
中华秋沙鸭是冰河时代的“幸存者”,古老而珍稀,只在水质清澈、巢址丰富的水域停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和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
2019年,清江湖通过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82.28%,常年保持Ⅱ类水质,是候鸟越冬的生态天堂。
一城山水,满目翠绿,吸引的不只是珍稀飞鸟,还有逃离城市钢筋水泥的游客。
耳畔飘来歌声,记者循声来到地处南岸滨水地带的群红农庄。
草坪上,帐篷支起一片慵懒的荫凉,青年男女的歌声缠着秋千悠悠荡开;咖啡屋里,老人们站在窗边闲话家常,光阴在杯沿缓缓舒展;水面上,游船溅起朵朵浪花,孩童的欢笑声抛向云端……
“群山搂着秀水,连呼吸都带着湖水的甜。”游客胡怡春倚栏远眺,他说:“湘西地区难得见到如此开阔的水域,在这康养度假,再合适不过。”
家园变迁,百姓生计是第一要务。当地政府通过畅通厂区与湖区就业渠道、开展技能与创业培训等,帮助移民谋得新活计。同时,规划文旅发展版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移民吃上“旅游饭”。
群红农庄的老板尹秀群,是湖区第一个吃上“旅游饭”的移民。在这之前,她辗转安江、株洲等地,做了30多年服装生意。
“从小就喜欢家乡的山水。”尹秀群说,古镇搬到山坡后,她用做生意挣的钱,建了3栋小木屋,打造集美食、民宿、水上项目于一体的休闲农庄。2016年,农庄开门营业,营收年年破百万元。
与农庄大部分员工一样,餐厅领班杨南妹也是古镇移民,搬迁前在外务工,现在家乡旅游业红火,她便在家门口找了这份领班的工作,收入较务工时翻了倍。“眼下正是旅游旺季,虽比平时累些,但腰包更鼓。”杨南妹说着,笑声爽朗。
离开农庄时,已入夜。满天星斗,与不远处清江湖露营基地里的璀璨灯火,相映成趣。基地里,人影幢幢,有的窝在躺椅里数星星,有的吃着烤串唱着歌。基地相关负责人李盼介绍,自去年5月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17万人次。
湖周边已有大大小小的餐馆、民宿、农家乐、露营基地等50余家,如珍珠般镶嵌在环湖村庄,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上半年,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0余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3%、15.13%。
“游客来自天南海北,都喜欢我家具有侗族风情的装饰,都爱吃我做的侗家菜”
业内专家说,如今,清江湖周边居民不少人吃起“旅游饭”,但要吃得长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庄一天最多接待500人,否则游客体验感将大幅缩水。”尹秀群说。
“风景很好,但各景点较为散落,没有串联起来。”游客胡怡春说。
“之前有不少垂钓、帆船、摩托艇等项目想进驻,但因是国家湿地公园,开发区域和形式受限。目前,景区整体业态虽有一定规模,但相比洱海、滇池等地,还有一定差距。”洪江市文旅局副局长唐世健坦言。
如何保持长久吸引力?洪江市探索“两条腿走路”。
坚守生态红线,实行环湖一盘棋管理、一体化运营。加强导游、观光车等配套服务建设,创建空间分流、时间调控、服务导流全链路科学调控体系,让清江湖在最佳舒适阈值迎接每一位游客。
同时,挖掘清江湖的水文化、古镇商道文化和侗族文化,打造宣教馆、水文化馆等特色展馆,展示清江湖、托口水电站的前世今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知识,满足研学旅行、科普教育等需求。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唐世健说,文化着墨,不只为文旅赋魂,另一重考虑是,古镇沉没,易导致文化空间断裂,移民安置点的文化重建与培育同样至关重要。
唐世健所言不假,在移民安置点三里村,记者看到了当地政府的用心。
从露营基地乘船,穿湖而过,还未上岸,已见梯田层叠,侗族木楼依山而建、栉比鳞次,清江湖沿岸侗族文化聚集地——三里村,立在眼前。
“进寨把歌先对来,千桥万路任你走;喝下这杯五彩酒,不喝你就莫想走……”进寨门,喝拦门酒、跳竹竿舞、品合拢宴,浓浓侗族风情环绕周身。再往里走,侗族壁画随处可见,罗岩古寨、朗溪故城、杨公菩萨、十里古窑、十里画廊、木商古道等,一一映入眼帘。
据当地人介绍,三里村的侗文化与沉睡湖底的托口古镇同源。相传,唐末五代时,侗族首领杨再思就诞生于此。这里还是侗族水神杨漱古战场。
为了让侗族文明在变迁中守住根脉,三里村新村建设充分利用湖岸地形,统一规划打造侗族干栏式木楼、鼓楼等建筑群,同时延续过侗年、赶社、赛芦笙、赶歌会等侗文化习俗,形成“水上侗寨”的独特景致与浓郁的人文气息。
曹莲英家,就是一栋典型的侗家木板房,一砖一瓦皆由自己和家人亲手搭建。2017年,她把家里的4间屋子装饰一新后用作客房,将主屋改造成餐馆,开办起村里第一家民宿。“游客来自天南海北,都喜欢我家具有侗族风情的装饰,都爱吃我做的侗家菜!”曹莲英说着,眼睛笑得眯成了缝。
“三里村,是一本浸润侗文化的书。”该村党总支部书记唐永刚说,从库区移民村到旅游打卡村,三里村呈现给游客的民俗大餐,保护和传承了侗家文化,当地人也借着文旅,抒发乡愁。
诚然,清江湖的诞生虽是现代水利工程对自然的重塑,其历史文化却深植于沅水千年文明之中。若您想读懂这一湖青绿的灵魂,不妨来这里走走,或许能触摸到比风景更入心的人文魅力。
【专家点评】
当地发展的“绿色引擎”
湖南省水利厅二级教授,原党组成员、副厅长、巡视员陈绍金
水库者,水之潴也。清江湖宛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湘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库面犹如被打翻的调色盘,五彩斑斓。白浪如练,游人如织,游船搅碎着一湖静谧。此乃人定胜天之功,亦成就了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水库之滨,梯田层叠,侗族文化、农家乐、民宿、水上乐园、露营基地,成为当地发展的“绿色引擎”。
我曾多年联系怀化的水利工作,多次上清江湖调研它的防汛抗旱功能:每到汛期,它能滞洪削峰,使下游河道防洪能力提升至20年一遇的标准;它的最小下泄流量为每秒298立方米,干旱季节不仅可为下游30万亩农田提供解渴水源,还可进行生态补水,特殊干旱年景还可解决下游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每当望着这片美丽的水域,我就感慨万千:这不仅是洪江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生动写照!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