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城全景。邓浩然摄
杭瑞、官兴、张官(在建)高速官庄互通。邓浩然摄
京昆古驿道图。瞿云摄
辰龙关。邓浩然摄
界亭驿生态茶园。李洁摄
吴通清田学武毛晶瞿云
在沈从文笔下,它是“一个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在林则徐诗中,它是“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李白笔下“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千年古郡——正是湖南版图最大的县,沅陵。
这座被酉水与沅水环绕了三千年、史称“辰州”的古城,遍布秦代黔中郡、唐代龙兴讲寺、明代虎溪书院等遗迹,被誉为“湘西文化活化石”的沅陵,其实从未停止书写过传奇。
清晨的薄雾中,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古驿道已被悄然唤醒。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犹在,而新时代文旅的欢笑与产业发展的号角已在山谷回响。京昆古驿道怀化沅陵段——这条曾经的古代“高速公路”,正焕发全新生机。它不再只是历史的“过境地”,正成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发展新引擎,带领沅陵走向闪亮的“目的地”。
精神传承:千年驿道铸风骨
8月29日,沅陵县官庄镇辰龙关。阳光洒在气势雄伟的关隘上,一阵风拂过,犹如打开一扇时空之门,不禁让人心生穿越古今之感。
这里正是京昆古驿道沅陵段的界亭驿——史料记载,界亭驿为古代中部五省最大驿站之一。史籍记载,界亭驿日常“备马108匹、健夫50人、扛夫179人……”刚好位于京城至云南大理的正中间。
京昆古驿道作为西南驿道始于秦汉,盛于元明,贯穿千年,战略地位显赫,“上控云贵,下制长衡”,堪为古时“高速公路”,连接京都与昆明,实行“六七十里设一驿、三十里设一铺”的科学布局,全程45个驿站,沅陵正处于中点位置。
在沅陵马底驿乡,这里还完好地保留了一段长约200米的元朝初年古驿道,路面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福、禄、寿”等吉祥图案,设计精巧;驿道两侧用青砖砌成水沟,排水效果良好;驿道两旁则还保存有几栋清代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辰龙关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康熙御封“天下辰龙第一关”。从马援征五溪到清平吴三桂,这里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
斗转星移,辰龙关所处的界亭驿如今焕发新颜:万亩茶园碧波荡漾,观光小火车穿梭其间,特色民宿迎客,果园里欢声笑语。
驿道作为古代交通、通讯、运输、商贸主动脉,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沅陵人的精神品性。自驿路开通,便催生出当地“驿站经济”与多元生计模式,比如围绕驿马产生的养殖、牧草及马厩等相关产业,驿卒、扛夫、修路工等职业也应运而生。沿途的客栈、饭铺(如陶饭铺村)、茶肆、铁匠铺(钉马掌)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当地人不必仅依靠传统农业,有了更多元的谋生选择。南来北往的商旅带来新物种和农耕技术。通过驿道,更优质的茶种、耕作工具或手工业技艺(如纺织、酿酒)传入沅陵。界亭驿的茶叶能成为贡品,固然得益于本地风土,但也与通过外界交流,实现品种改良和制茶工艺提升有关。
驿道塑造了沅陵人开放包容的胸襟。在采访中了解到,太平铺村的婚俗融合了常德汉族与本地苗族习俗,形成“天亮接亲”的独特仪式。古驿道无疑是一条民族融合走廊,积极促进汉族与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也培养了人们的开明思想。
“辰龙关,十人去,九不还”的险阻,更培养了当地人“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闯劲。历史上带领清军奇袭辰龙关的乡民向梦熊、抗战时期转运物资的民众,无不是这种精神的写照。1938年,西南联大师生徒步穿越沅陵驿道西迁,当地人民伸出援手,让古道成为延续文明火种的“文化长征”之路。
如今,这种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延续。8月29日,在太平铺村,年轻村干部朱仪正在值班,耐心地为登门询问惠农政策的老百姓作解答。她表示,近年来,很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乡,“现在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跟上来了,文旅产业的机会多,个人的发展空间大,也能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产业创新:驿路商脉再激活
界亭驿村党支部书记向增国笑言:“界亭驿是沅陵第一个通‘火车’的地方。”他口中的“火车”,正是2021年起穿梭于茶山花海间的观光小火车。这列“辰龙号”不仅成为网红打卡点,年收入超50万元,更象征着一种敢闯敢试的精神。在他带领下,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集体经济从零到有,2020年即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1600元增长到现今18000余元。
驿道塑造了沅陵人“敏于商、重于信”的基因。向增国就是典型代表——他中学毕业后就外出从事商贸,做得风生水起,在乡人的声声召唤下,本着一份情怀,毅然返乡挑起重担,带领村民一起奔向共同富裕。他说,像他这样闯出去的年轻人不少,村里青壮年基本上都在外面办厂或从事商贸,“年入几十万的比比皆是,几百万的也不稀奇。”
马底驿万氏家族更是商道百年传承的例证:万新文老人的祖上从常德迁来,借驿道和水运之便经营木材生意起家,诚信经营的理念已传承五代。
如今,在县委书记刘向阳提出的“活态传承”理念下,古驿道修复与利用并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驿道“活”在当下,这条千年商脉正被全面激活,成为产业融合发展新引擎。行走在古驿道沿线,扑面而来的是产业交融的生机勃勃——
在界亭驿被评为全国30个“最美茶园”之一的万亩生态茶园里,茶农手把手教游客翻炒碣滩茶,氤氲茶香中,“一芽一叶”的故事让人心驰神往;茶文化研学路线上,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龙兴讲寺旁,傩戏面具下的吟唱让游客着迷;马家村的“金庸文化广场”上,武侠迷们正对照小说片段寻找现实场景。
山货市集上,刚采摘的黄桃、土家织锦、古法压榨的山茶油摆满摊位;亲子鱼塘里欢声笑语,孩子们赤脚追逐游鱼;越野车在山道上扬起尘土,攀岩爱好者挑战着丹霞峭壁;傍晚,金洲湾驿栈亮起暖灯,打糍粑的号子声与农家灶头的炒菜声交织成曲。
向西,古道连接借母溪生态景区,对接森林康养;向东,串联辰州古城,可以在古城墙下与当地老者对弈品茗。
如今,这条千年古道,已蜕变成一条融茶旅、文旅、农旅于一体的体验带,让游客在山水之间“看得见历史,摸得到现实,感受得到未来”。
专家指出,沅陵探索的正是一条文化引领的复合型发展路径:通过系统性运营,将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和特色商品,最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路网升级:大道通衢文脉承
在激活千年古驿道的同时,沅陵更是对当下的文旅要道予以改造升级。
9月1日,该县S318暨中华书山公路升级改造正式通车,第一时间举办全民健走活动,吸引了500多名健步爱好者参加。一个月后,2025中华书山·沅陵半程马拉松赛也将在此举行。
据介绍,新升级的这条公路其终点为二酉山,正是被誉为“中华书山”的文化地标。相传秦末战乱时,博士官伏胜为躲避焚书之难,将儒家经典藏于二酉山洞中,使中华文脉得以延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故便源于此。
行驶在这条彩虹公路上,恍如化身为热恋的丝带,正与富氧的山林和充盈人文的山水谈一场恋爱。此时,从沅江的水面上,不时传来“伏胜号”“从文号”游船的汽笛声——山与水、陆路与水路、历史与现代……一时同框入画。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传承,正是驿道精神“崇文重教、向往外界”的现实写照。
这条纵贯南北的古驿道,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之路:王阳明心学过境,杨慎、林则徐等文人留下诗篇,西南联大徒步西迁的“文化长征”。龙兴讲寺与崇文书院的兴盛,营造了沅陵崇文重教的地域风气,影响了世世代代沅陵人对知识的渴求,激励着后代子孙走出大山追寻“诗和远方”。
穿越千年:沅陵等你踏歌行
古驿道曾将沅陵从“僻境”和“荒蛮”变成交通枢纽。不仅重塑了经济的脉络,更深植下开放包容、务实守信、勇敢坚韧、崇文重教的地域基因。这份独特的文化品格,至今仍流淌在新一代沅陵人的血脉之中,引领他们走向世界、拥抱未来。
这条千年古道,连缀起沅陵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正如县委书记刘向阳所说,“它连接历史,更是通向未来。”如今,沅陵正以古驿道文化带为轴,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从产业升级到民生改善,从文化自信到区域协同,沅陵正走在振兴之路上。
当古老驿史与现代梦想在此交汇,沅陵向世界展开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漫步龙兴讲寺,静听千年佛音;登临二酉圣山,感悟“书通二酉”的文化灵光;探秘借母溪,沉浸原始生态之美。行走之余,不妨踏入香气四溢的“好吃街”,让一碗猪脚粉、一盏灯盏窝、一笼小笼包、一口蒿子粑粑,为你点亮最地道的沅陵味觉记忆。
正如林徽因那句深情的“我想再回一次沅陵,无论什么时候”,这座中南大县看似遥远,却近在心间。千年驿道已焕新颜,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沅陵,正以一场穿越三千年的回响与时代的脉动,期待你的驻足、聆听与珍藏。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