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湘江锐气 攀高向新——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湘江实践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16 16:27:35

金融中心。

湘江科学城首开区“五大建”全面封顶。

三诺生物血糖监测系统产品线。

基金小镇。

中联智慧产业城。

湘江科创基地。

梅溪湖国际新城。(本版图片均由湖南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提供)

王晗

“十载砥砺成器象,今朝扬帆破沧溟。”

湘江之滨、岳麓山下,当互联网岳麓大会的湘声第12次激荡耳畔,当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踏过10年奋进之路,当描绘“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征程迈入第5个关键年头——我们立于时代潮头,见证湖南湘江新区以改革为魂、以创新为脉、以实干为基的磅礴实践。

这是一部战略升维的史诗,从体制重构的“物理叠加”到效能迸发的“化学融合”,“三区合一”的破冰之举打破行政壁垒,让新区从“协调者”跃升为“统筹者”,以一颗强有力的心脏泵动全域发展血液。

这是一幅产业勃发的画卷,从传统制造的智能化蜕变到新兴产业的集群式迸发,“链长制”精准导航,“放管服”清障搭台,让世界级产业集群在这片沃土上拔节生长,铸就“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坚实脊梁。

这是一场创新裂变的征程,从岳麓山大科城的科研攻坚到湘江基金小镇的资本涌流,从智能网联汽车驰骋的“数字跑道”到工程机械巨臂擎起的“智造高峰”,新区的土地上,每一寸都迸发着迈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澎湃动能。

这是一扇开放共赢的窗口,从融入“一带一路”的阔步前行到对标国际一流的制度型开放,新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将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了“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非凡气度。

改革破冰,锻造“核心引擎”

前几天,《南方周末》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GDP是十年前的3倍;高新技术企业从89家增长到3721家,增长了41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19个,居全国新区第二;出台人才政策十条,认定“湘江英才”2421人,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与创新成就,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回望新区的奋斗历程,我们发现,最深刻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与城市天际线的刷新,更在于一场刀刃向内、纵深推进的自我革命。

体制机制创新,首先体现在打破“物理叠加”,实现“化学融合”。

2022年,面对“区中有区、各自为战”导致的管理碎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推动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并按照“区政合一”模式运行。

这一改革堪称“神来之笔”。它打破了长期存在的行政壁垒,让原本分散的资源得以重新整合。短短3个月内,三区56个部门整合优化为20个部(局),不断释放出“1+1+1>3”的聚合效应。

2022年,湖南湘江新区优化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成功入选“中国改革年度特别案例”,这无疑是对其改革成果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承担着服务大局、先行先试、典型示范的重任,湖南湘江新区在“三区合一”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提升治理效能的机制创新。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新区并非简单依靠财政补贴,而是着力构建“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被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城。所谓“没有围墙”,不仅是没有物理意义上的阻碍,也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没有体制内与市场化的隔阂。

新区在全省首创“先投后股”模式,打造“红枫计划”“智汇湘江、科创新区”路演活动两大品牌,让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以中南大学孵化的铯太科技为例,该公司专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前驱体材料及其他功能性粉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去年4月,在湘江集团大科城公司3000万A轮投资的支持下,铯太科技加快建设钙钛矿前驱体生产线,推动叠层电池专用材料的研发和钙钛矿粉末材料的规模化量产研发,显著加速了新一代半导体光电材料的产业化进程。

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创新体制,真正让实验室的“纸”变成了产业化的“钱”。

“抢滩”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是湖南湘江新区“制度突围”的另一个生动缩影。

面对这一“无人区”的探索,新区并未选择保守跟随,而是以立法、政策和监管的系统性创新,为智能网联产业“铺路搭桥”。

今年3月,长沙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先行区正式启动;5月,发布了《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实施细则(试行)》。

通过建立适应技术演进的动态管理机制,允许企业在划定区域内开展远程测试、无驾驶人测试等前沿探索,新区吸引了华为、百度、舍弗勒等头部企业落户,形成从传感器、计算平台到整车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制度破冰到动能释放,湖南湘江新区始终以“问题导向”切入,以“制度变革”破题,最终实现“发展效能”的持续跃升,形成了一条不断自我革新的螺旋上升轨迹。

产业向新,决胜“关键战场”

“三个高地”建设,是一场关乎长远的系统性布局,也是一场考验战略定力与发展智慧的耐力长跑。

在此进程中,湖南湘江新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以产业升级为发展主线,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9月14日至16日,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在湘江西岸召开。这场以“AI领航畅想湘江”为主题的行业盛会,不仅是观察新区产业脉动的窗口,更是驱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本届大会特别设置了“湘江之夜”应用场景对接会,集中发布了一批新区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与开放场景,推动最新科技成果在新区率先试炼、落地转化。

正如大会主题所昭示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湘江新区这片热土上领航产业发展,畅想出一幅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未来图景。

就在大会召开前夕,笔者步入湘江科学城的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令人振奋。

这里不仅孕育着宏大的规划与建筑,更汇聚了一批走在科技前沿的创新企业。

人形机器人X1挥手欢迎大家;六轴机械臂灵活精准地完成抓取任务;一声令下,复合移动机器人就来到了眼前,可满足复杂性任务需求……

在湖南比邻星科技有限公司,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新奇灵动、科技感十足,宛如来自未来的智能伙伴。

据公司创始人周博文介绍,公司现已形成开源机器人、具身智能、教学实训三大产品系列,成功开发了30余款智能机器人产品,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

创新的浪潮奔涌向前,其最终的落点,必是让人类生活向善而行。

放眼湖南湘江新区,这里的产业布局,始终浸润着以人为本的温度——

清晨,智能手环震动,“三诺爱看”播报血糖数据;莫之比智能的姿态识别雷达在浴室织就防护网,老人跌倒即发警报;深育未来聚焦“婴语识别”,AI通过毫米波监测、哭声分析、微表情捕捉理解婴儿需求;雷锋新城实验小学的英语课堂上,AI助手即时打分点燃学习热情;政务服务中心的国产大模型,让政策查询“几秒直达”……

从居家到出行,从学习到办事,代码与心跳共振,算力与温情交织,创新正悄然重塑城市的肌理。

这一切,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新区对“科技为民”的深刻践行。

如果说,科技创新产业是引领未来的星辰,那么先进制造业始终是湖南发展道路上坚实的大地,更是湖南湘江新区产业布局的重中之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区汇聚了300多家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企业,形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些制造企业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快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发展,以“工业大脑+智能工厂”的模式重塑新型工业。

去年10月,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第五批湖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湖南创远高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地下天井与切割槽高性能智能钻机”成功入选。

“我们这款产品在智能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搭载公司自主研发的IDOS自主作业控制系统,实现了天井钻机全环节、全场景的智能化自主作业。”湖南创远高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颜武刚介绍。

实际应用中,其智能化优势显著:在墨西哥某矿山投入2台智能钻井机器人后,用工量减少超50%,作业效率提升两倍;在山西紫金矿业的2台同款设备,则实现了导孔与扩孔作业的无人化自主运行,同样使用工人数减少超50%。

既聚焦“顶天”的前沿突破,也注重“立地”的产业深耕,这种“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正持续夯实湖南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沃土深耕,培育“生态雨林”

生态培育,其实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

对内,新区致力于打造一片适宜企业生根发芽的沃土。

从企业初创、技术研发,到规模生产、市场拓展,新区构建了一套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

在这里,一位大学毕业生的技术方案被认可、被审定后,有机会获得启动资金、办公空间和导师指导;一家小型智能装备公司可以从代工起步,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最终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钻井机器人系统。

前段时间,就在湖南股交所挂牌仪式的现场,湖南大学在校学生王蔚用力敲响铜锣,宣告他创立的“深育科技”正式登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板。

这一刻,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里程碑,也是湖南湘江新区支持青年创业政策结出的又一枚果实。

王蔚的办公室位于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一块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产品测试、数据复盘和投资对接的日程。这些字迹仿佛一条时间线,串联起一位青年创业者从技术想法到企业运营的蜕变历程。

“没有政策的托举,我们不会走得这么稳、这么快。”王蔚感慨道。

他的成长,得益于新区构建的全链条创业生态: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提供的30万元种子轮投资解决了启动难题,大创园“三年免租、免水电物业”的双免政策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而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更是为企业规避了初创期的诸多风险。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近年来,新区创新实施“链长制”,由管委会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配套出台《支持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通过“一链一策一专班”机制,实现政策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这一机制下,新区工程机械产业逐步形成了以中联重科、星邦智能”等企业为龙头,并融合带动数控机床、新材料、电线电缆、特种设备等配套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辖区聚集了近百家工程机械相关企业,多项行业标志性产品享誉全球。

这种“以大带小、以强促优”的内育环境,不仅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与风险,也极大增强了新区优势产业的集群竞争力。

在夯实内功的同时,新区也在积极鼓励并系统支持企业“走出去”,构建起一片跨越国界的出海生态。

在威胜集团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平均5.5秒即可下线一台成品智能电表。从单一电表的售卖,到为全球70国电网提供解决方案,威胜信息正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能源计量的“中国标准”。

截至今年6月,该公司拥有710多项国际国内领先专利,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4个海外生产基地、60余个海外办事处,构建了以长沙总部为核心,辐射北美、南美、欧洲等区域的全球市场格局。

威胜集团在国际市场上高歌猛进,新区其他高端制造企业同样在海外如鱼得水。

比如,中国首个通过国际标准立项的环保装备企业盈峰环境,产品已成功服务欧洲、东南亚、美洲、非洲等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1月,盈峰环境在泰国春武里府投产首家海外子公司,并成立了面积9000平方米、厂房面积5500平方米、年产能1000台的智能设备工厂。

出海,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输出系统、标准与服务。

针对非洲地区传染病高发特点,圣湘生物提供传染病检测系统,助力当地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同时,还积极参与当地医疗标准制定,输出中国的传染病检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推动当地医疗检测水平与国际接轨。

这些案例表明,“湘江智造”正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向上攀升。

在这一过程中,新区管委会并没有缺席。

从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展会、开展跨境技术合作,到提供出口信保、涉外法律咨询、海外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新区一步步为企业扫清出海路上的障碍,搭建资源对接的平台,真正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陪跑者”。

砥砺奋进的这些年,湖南湘江新区以持续的创新裂变,有力回应了“何谓国家级新区”“何以成为国家级新区”的时代之问。

站在新起点,回望新征程,湖南湘江新区依然目光灼灼、步伐铿锵。它以“再出发”的坚定姿态,接续书写“改革永远在路上”的湘江叙事,不断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注入澎湃动能。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