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经开区管委会。
澳优乳业总部大楼。
永杉锂业。
望城经开区5G智能终端产业园。
德赛电池储能电芯生产线。
望城经开区铜官工业片区。(本版图片均由望城经开区提供)
金慧陈柄丞周南
当“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擘画在三湘大地,新征程的号角嘹亮、步伐铿锵。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望城经开区以时间为笔、实干为墨,在纵横交织的发展经纬中,勾勒出一条气势如虹的攀升曲线。
过去五年,园区以“敢为先锋”的魄力拼搏奋斗,以“倾尽所能”的担当全力投入,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雕细琢,让先进制造筋骨愈强,科技创新活力奔涌,改革开放阔步前进,将一份沉甸甸的“中国式现代化望城经开区答卷”,写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为三湘大地高质量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造向新筑牢产业根基
曾经,望城经开区身兼数重身份: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台商投资区、农业科技园。
这不仅描绘出园区的初始轮廓,更种下了独特的产业基因。经过25年的筚路蓝缕,这份基因持续生长、迭代,孕育出食品医药与新材料先进制造两大主产业链,稳稳撑起发展“顶梁柱”。
然而,传统产业的增长总有其边界,行业“天花板”终将显现。2014年,随着国家级园区的牌子落户,既为望城经开区赋予了荣光与使命,更抛出了一道关乎长远的深刻命题:当原有的增长动能逐渐趋稳,新突破点何在?
“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巩固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望城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望城区委书记秦国良就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给出了望城方案。
当时,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制造业发展模式正面临深刻变革。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速渗透智能终端,除了手机,可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终端产品推陈出新。
没有前车可鉴,没有样本可循的决断时刻,望城经开区以魄力开路,以谋略布局,从零起步、白手起家,锚定智能终端这一战略性赛道,集中精力与核心资源,全力打响以智能终端产业为“首位度”的攻坚战,实现了从“两主”到“一特”的阶段性跨越。
“敢闯,方能抢占先机;敢拼,才可赢得未来!”秉持这一信念,园区从招商发力,以链式招商为核心策略,通过“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一步步构建产业生态闭环。
尤其是创新推出“五等项目”,滚动储备1000亩工业用地实现“地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厂房实现“厂等项目”,打造3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实现“房等项目”,成立国有全资人力资源公司实现“人等项目”,设立体系化产业基金矩阵实现“钱等项目”。
这套“万事俱备”的保障体系,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与制胜秘诀,带来了显著成果。
2019年,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园区智能终端产业项目建设遍地开花、满园春色,“望城速度”点燃发展引擎:上半年,德赛电池长沙智造产业园开工即投产,且当年实现盈利;长沙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华为HUB仓项目启动建设、快速落地达产。下半年,长沙比亚迪电子一期项目再添动能,同样以“开工即投产”的高效节奏,为产业链注入强劲动能。
龙头起舞,链群紧随。随着行业领军企业相继扎根,望城经开区加速产业链纵深布局,多赛道齐头并进,结构件、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等核心模组领域的优质链上企业,纷纷向园区汇聚。
到2025年,园区已集聚利亚德、大华科技、比路电子、德赛电池等智能终端相关企业154家,其中规上企业59家、上市企业5家、单项冠军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31家,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凸显。
从零起步,到“井喷式”增长,这是园区与企业双向奔赴的奇迹。去年以来,德赛电池、比亚迪电子又相继在园区追投建设第二期,扩大再生产,成为企业与园区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的生动典范。
如今,望城经开区智能终端产业始终保持每年15%以上的高位增长,并成功形成智能手机、通信终端、智能安防、汽车电子“多点发力、全域突破”的发展格局,智能终端“望城造”已成为辨识度、能见度持续攀升的产业地标。
风过大泽,流水向东。今年1-8月,望城经开区招商引资捷报频传:共引进亚富智能、艾博特机器人、亚曼光电、春霖生物等项目64个,总投资202.82亿元,其中智能终端产业链项目19个,为产业集群发展再添新翼。
产业的取舍与决断,关乎区域发展的战略航向,是校准方向、确立路径的“头等大事”。望城经开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从一张产业“白纸”起步,一路向新而行、勇毅探索,不仅蹚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产业振兴之路,更以“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集群”为支撑,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竞逐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赛道。
科技攀高激活核心动能
科技创新是驱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走进德赛电池现代化厂房,生产设备高速运转,不见停歇;明亮开阔的展厅内,全球宾朋接踵而至,洽谈脚步愈发频密。
自今年7月,德赛电池在全球推出首创AI电芯并量产,企业进入发展良性循环。凭借硬核的技术研发与持续创新,目前公司每月产值超过1亿元,今年总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企业进入稳中向好的新阶段。
不仅如此,上半年园区科创成果多点开花:量子光腔锁频仪、科芯精工契型劈刀等“高技术”产品上市,填补领域空白;茶颜悦色首个生产研发基地、旺旺全球首家Special体验馆等“高颜值”项目加速推进,引领消费升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拉动区域经济具有“乘数效应”。近年来,园区从政策加力、补贴加码、服务加力,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产业增长的“最大增量”。
政策护航,为企业创新注入“强心剂”。园区先后出台《关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聚力“拼经济抓发展”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评先评优实施办法》《关于支持园区企业上市(挂牌)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科创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兑现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技术投入等政策奖励资金超6000万元,大大提振了企业“敢创新、愿投入”的底气。
“我们将横向做强锂电正极材料产业,纵向推进钠电正极材料产业化,力争成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者!”在园区浓厚的创新氛围中,湖南美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敏,对企业转型充满信心。
随着园区多策并用、多管齐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此深度交融,一条“实验室→市场→集群”的高速路已然贯通。
一方面,园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照“市级-省级-国家级”梯度进行培育,推动企业打造高能级研发中心,让创新“内核”持续升级;另一方面,园区充分整合长沙高校资源,加速创新平台、孵化载体建设,提升科技资源的承载力与适配力。
如今,园区已坐拥国家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家、省级平台26个,为创新筑牢“硬支撑”。
创新成果不能锁在实验室,要走向生产线。园区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2024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至3.1%,企业研发活跃度显著增强。
同时,为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今年6月,园区重磅发布《“数智赋能强企”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紧扣湖南“智赋万企”行动要求,以“上云用数”为起点,推动企业从设备智能化向管理系统化升级。预计到2027年,园区云上平台企业将突破3000家,新增数字经济规模产值20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深化“智赋万企”的标杆样板。
“生产设备100%联网,全流程生产管理无缝衔接!”金龙电缆副总经理赵丽萍介绍,数字化改造让企业人工成本降低50%,生产效率提高22%。而泰嘉股份则依托自身智能化应用经验,助力下游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实现年搬运量从50万次下降到10万次,最高日产能提升3倍。
创新成势,澎湃向前。在望城经开区,这份活力既涌动在成熟企业的持续突破中,更迸发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里,青鹏分子、科芯精工、云端视野等40多家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此扎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周期专业化双创载体矩阵,助力一粒粒创新“种子”破土发芽,一批批科研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血液”。
从“制造”到“智造”,从“线下”到“云端”,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正推动园区产业生态全面升级,既让传统制造业挣脱路径依赖、焕发新生,也为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沃土、加速崛起,构建起“龙头引领、新秀竞发”发展格局。
改革护航强化发展保障
每逢大变革,先行者总是对时代有着极其敏锐的察觉。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产业格局、区域竞争聚焦高质量发展时,望城经开区早已洞悉:唯有以改革破局,才能破解发展瓶颈、筑牢保障根基。
“园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望城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剀表示,将改革作为推动管理提效、工作提质、发展提速的关键一招,以系统性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正是这份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捕捉,望城经开区果断扛起先行使命,全力做好“瘦身健体”“减负赋能”“破旧立新”三篇文章,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开放”融入全球发展格局。
工业用地是园区发展的核心载体,其规划合理性、配置效率直接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024年底,湖南骅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园区成功摘得一宗25年弹性年期出让的工业用地。与传统50年期一次性支付相比,企业用地成本减少约1600万元。节省下来的真金白银,成为企业扩产研发、开拓市场的“活水”。
“在望城经开区,找任何人,办任何事,都非常快!”骅骝材料是一家专注于金属粉末材料的“小巨人”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李金恩表示,从初次对接洽谈到项目正式签约,仅一个月,这份“望城速度”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坚定了扎根园区的信心。
弹性供地模式是园区制度创新的一个切片。近年来,望城经开区聚焦企业需求,全方位赋能企业降本增效。9月12日,该园区再度发布《工程建设审批“三减六免”改革实施办法》,围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和6项费用免除打造审批服务“极简版”,让企业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心无旁骛谋发展。
若将改革比作一场马拉松,那金融便是企业穿越经济周期、抵御发展风浪的隐形翅膀。
望城经开区敏锐抢抓金融市场改革契机,主动布局、精准发力,牵头发起设立振望产业发展母基金,并以此为核心,设立契合产业发展的子基金、投资项目专项基金和市场化基金,形成了“2+1+8+N”的基金格局,即2支母基金、1支创新创业基金、8支子基金、N支参股基金和专项基金。在金融活水充分浸润之下,越来越多具有“硬核本领”的未来之星获得资本青睐,更多“实验室里的突破”正加速走向“生产线上的应用”。
改革是望城经开区夯实发展底盘的“内功修炼”,开放便是突破地理边界、链接全球资源的“外向突围”。
依托“长沙唯一港口园区”的独特资源,望城经开区依托铜官港,推动“港口+铁路+公路”多式联运,让货物可快速辐射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市场,吸引了一大批适港龙头企业。
总投资30亿元的益海嘉里(湖南)粮油食品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小麦、稻谷、散油等原材料,经铜官港区中转货物量每年可达120万吨;总投资14.2亿元的湖南永杉锂业有限公司项目,通过港口运进其原材料,生产废渣也通过港口销售至外地;年产值达1亿元的长沙东方雨虹砂粉科技有限公司砂粉项目,去年全年经铜官港区中转货物量达6.7万吨……2024年港口吞吐量达269万吨,创开港以来最佳水平。其中,临港企业本地货源占比稳定在50%以上,为服务地方经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千年古港到现代枢纽、从单一货运到产城融合,铜官港发展驶入快车道,园区以铜官港区与临港产业“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初步奠定。
在望城经开区迈向全球产业舞台的进程中,企业纷纷勇立潮头,凭借自身优势与创新战略,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成为园区对外开放的先锋力量。
澳优旗下产品畅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其羊奶粉国际业务收入超过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泰嘉的明星产品成功打入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市场,在全球锯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金龙集团产品凭借优良品质形成“口碑效应”,将重点开拓欧美市场;衡开智能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产品已收获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订单,海外销售增速迅猛……
这些企业的全球化实践,不仅提升了自身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更为园区链接全球产业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满满动力,是望城经开区开放发展的生动注脚。
风正劲,帆已满。望城经开区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对“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生动践行;每一次突破,都是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回应。未来,这片热土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坚实的步伐,在中部崛起的浪潮中挺立潮头,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书写更多“望城奇迹”,为三湘大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