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文脉薪火育新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18 10:40:48

9月16日,岳麓书院迎来大批游客。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摄

9月16日,苍翠树林环抱中的岳麓书院。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摄

游客在湘乡市东山书院参观。(资料图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臻熙摄

9月16日,岳麓书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龙兵为新进教师和新生上思政课。精彩的“移动课堂”吸引了路过的游客驻足聆听。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摄

9月17日,参加“校馆弦歌”湖南行的媒体记者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沉浸式体验大思政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健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斯涵余蓉

文脉赓续处,薪火照来人。

在湖南这片浸润着“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精神的热土上,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的熠熠生辉,到湖南第一师范“读无字之书”的育人箴言,一场以湖湘文脉为根脉、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新时代育人实践,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

湖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的殷殷嘱托,将文化传承与育人使命紧密相连,不断挖掘湖湘文化的深刻内涵,让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在青年学子心中代代相传。

根脉传承:以湖湘文脉铸就学子品格

当千年书院的飞檐翘角遇上新时代的岳麓书院大思政课堂,人文底蕴便成了最生动的教材。

9月13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新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足迹,走进这座文化殿堂,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此生动开讲。

“从张栻著《岳麓书院记》倡‘传道济民’,到朱熹登坛讲学论‘格物致知’,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湖湘精神的密码。”湖南大学生物学院辅导员于淼漪站在岳麓书院讲堂内,将书院千年变迁与经世致用的内核娓娓道来。柔和光线里,学子们凝视着“道南正脉”匾额,耳畔似闻先贤论道之声。

“第一次触摸这样有温度的历史,更懂得了‘实事求是’的时代内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506班张诗临眼神明亮,话语里满是笃定,“今后要以先辈为镜,把所学用到祖国建设中去。”

这样的活动每天都在开展,近3年全省已有10万余名大学生到岳麓书院实地研学。同时,岳麓书院成立了“两个结合”研究中心,设立书院讲坛,在互动式、研讨式学术交流中引导青年学生传承湖湘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三湘大地上的红色资源,正成为育人的生动教材。

在湖南女子学院的“骄杨剧场”,原创红色舞台剧《骄杨恋歌》每次上演都能引发强烈共鸣:该剧以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革命爱情为核心,以二人书信、诗文原稿为蓝本,将歌剧的深情、舞剧的灵动、话剧的写实融为一体,让观众在艺术熏陶中“触摸”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

这部3年来累计300余名师生深度参与的舞台剧,校内外师生观众已上万人次。“同学们在编排、演出中,不仅是‘演绎者’,更是‘传承者’。”导演张偲偲表示,“这种沉浸式创作让学生被先辈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今年,湖南依托全省学校思政教育“芳草计划”总品牌,打造“思政+文化+研学”育人新模式,通过绘制红色研学数字地图、规划精品线路、开发专属小程序,构建起线上线下互通、校内校外联动的立体化育人场景。首批80个红色基地已完成数字化升级,首条“伟人成长成才”线路串联起南岸私塾、东山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等6个场馆,让学子线上线下重走先辈足迹,感悟初心如炬。

经世致用:以湖湘实学锻造时代新人

培养知湖南、爱湖南、建湖南的新生力量,首要是读懂湖南这本大书。

7月16日至18日,湖南以“主课堂+分课堂”“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高规格举办全省思政课教师“三高四新”省情集体备课会,让智能制造的产业实践、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转化为思政课的“活教材”,让课堂更具湖南特色、更接时代地气。

省委书记、省长同上高校讲台,与思政课教师面对面交流授课,不仅传递出“重视思政课、办好思政课”的强烈信号,更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示范,点燃了教师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热情。

7月23日,湖南举办首届“潇湘杯”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决赛,把“三高四新”省情备课会精神和湖南省情作为竞赛重点内容。

湖南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团队创新的“师生共创”模式,让师生携手走进智能制造车间看产业升级,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察民生变迁,在调研中把思政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创不是简单互动,而是精准捕捉学生思想需求,让思政课从‘入耳’到‘入心’。”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主任邓验的话,道出了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

湖南农业大学则聚焦“三农”领域,打造“县委书记开讲啦”特色思政育人品牌。通过“请进来”——邀请县委书记进校园与大学生深度交流,“走出去”——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实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紧密结合,打造满含“农”味的思政课堂,培植学子心向“三农”、情系“三农”的赤子情怀。

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让理论更接地气;从青年视角分享对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制度文化等的理解与感悟;以创新的方式演绎百年党史中的历史人物、精彩故事……让学生唱主角展示思政学习成果的“青春学习堂”短视频大赛,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湖南日报社联合打造,已经成为湖南思政教育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5年,“青春学习堂”被纳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质量提升工程和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青春学习堂”思政资源库上线,让学习有料更有趣,让作品“破圈”更“出圈”。

当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与新时代“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紧密联结,湖湘学子在知行合一中茁壮成长。

书写答卷:以青春力量践行时代嘱托

当殷殷嘱托转化为躬行实践的坚定行动,青春力量便成为民族复兴的脊梁。

9月15日晚8时,长沙的夜色早已浸染街巷,湖南大学青年教师丁岩拖着行李箱踏入家门,顾不上一身疲惫,便径直打开电脑整理资料。

电脑屏幕上,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岳麓书院与师生亲切交流的照片格外醒目。“当时我与总书记仅一两米之隔,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总书记勉励我们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的话语就萦绕耳畔。”丁岩说,这份期待,成为他科研路上的动力源。

面对AI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丁岩毅然将研究方向从理论算法转向AI体系结构设计,带领团队攻克难关,成功拿下多个合作项目。“从博士生到教师,身份变了,但‘科研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如今,丁岩常给学生讲述这段经历,他希望年轻一代能明白:个人理想唯有与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远在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卫生院的郭世娇,选择扎根乡村。

“郭医生,我腰又疼了,您啥时候有空给我扎几针?”9月14日晚8时,刚回到宿舍的郭世娇一接到村民的电话,便拿起针灸包准备去诊室。这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定向医学生,早已把医院当成了家——宿舍到诊室距离不足百米,24小时待命是她的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我们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对我而言,就是把中医技术用在乡亲们最需要的地方。”郭世娇说。

3年服务期满时,她本可以调去县城,但村民的挽留让她动了心。“有位老人说,‘你走了,我们看病又要跑几十里路’,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如今,她不仅坚守基层,还带教新定向医学生,从拔罐、针灸到穴位贴敷,手把手传授经验。“去年带他们时,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学校教我们‘厚德精术’,现在我要把这份责任传下去。”

在南华大学的实验室里,2022级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游琼宇正专注调试核安全巡检监测机器人。她手中的半导体探测器,可精准识别射线,代替人类进入核辐射高危区域。不久前,团队凭借该项目摘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南省赛一等奖。

研发初期,粒子甄别技术难题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无数次失败后,团队凭借毅力和创新精神,不断优化算法,改进技术,最终突破瓶颈,使粒子甄别分类准确率达98%。团队已研制出耐辐照摄像机、无人巡检机器人、放射性污染探测器等5款产品,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得国家级与省级奖项20余项,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南是一片创业的热土,我要在这里大展拳脚,‘创’出属于我们青年人的未来。”游琼宇满怀豪情地说。

承湖湘文脉,续红色薪火;育报国情怀,赴现代化新征程。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创新的浪潮正持续奔涌。

正如省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高山所言:“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永续传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未来,湖南必将培育更多心怀家国、脚踏实地的青年才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答卷。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