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易兵: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易兵  时间:2025-09-15 10:24:47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卓越工程师定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2024年1月,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湖南是制造业大省,正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目前,我省高校工程教育仍存在学科交叉融合滞后国家需要、课程体系脱节产业需求、产教缺乏协同等问题,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实践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湖南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以国家需求为指向,锻造能攻克前沿技术难题的卓越工程师。我省高校应坚持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定担当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将人才培养聚焦于国家亟须突破和湖南优势凸显的工程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战略产业领域,努力锻造一支能攻克前沿技术难题的卓越工程师生力军。一方面,打造“前沿交叉”的学科专业集群。围绕我省优势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动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北斗导航应用、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深海深地装备等前沿交叉学科方向,确保人才供给精准匹配国家重大工程和湖南产业升级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实战砺才”的协同攻关机制。制度化推动高校师生团队深度参与企业“揭榜挂帅”项目,在国产大飞机关键部件研发、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超算应用软件生态构建等战略领域,与产业专家并肩攻坚,促进智力资源与国家战略需求无缝对接,将高校的创新势能切实转化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核力量。

以产业实践为支撑,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高校作为区域产业创新的核心主体,应紧紧围绕“新工科要提高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要求,深度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将人才培养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使人才培养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一是重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这一核心目标建设新工科,动态调整知识体系,整合企业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开设特色课程集群,对接岗位需求;遵循“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以产出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第二课堂”递进式课程体系,锚定“工程基础、工程应用、创新拓展”三层次递进式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二是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以企业真实研发项目或技术攻关任务为载体,同步引入“课堂—实验室—工程现场”三场景融合的灵活教学组织模式,确保人才培养始终紧贴产业前沿动态与技术演进脉络,不断提升学生工程素养。三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照“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三个培养层次,搭建“实验、实习、综合实践、课外实践”四个实践教学模块,并采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三结合”路径,全方位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以优化育人生态为核心,建设产教协同培育卓越工程师共同体。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枢纽,应深度联动政府、行业与企业资源,推动构建并不断优化多主体协同、全链条贯通的育人生态,建设好产教协同培育卓越工程师共同体。一是资源共享,打造基地集群。高校应吸纳产业、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参与多主体共建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创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重点建设面向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的现代产业学院与校外基地群,为学生提供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机会。二是贯通师资队伍,激活“双向赋能”的智力流动引擎。打造“专业教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一体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推动校企实现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深度融合。实施“校企双聘、双向挂职”的制度化人才互通工程: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位,吸引企业技术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带项目、带技术、带标准进校园,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毕业设计指导和前沿技术讲座;推行高校教师进企业计划,鼓励其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同时建立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贡献度为核心的评价激励机制,用好政府、高校、市场及产业组织等多方评价力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企业工程师等在产教融合中的表现,破除校企人员流动壁垒。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大思政课’建设”(24YJA710061)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