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并强调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核心支撑,而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关键一环。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凸显其育才价值,是锻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要系统、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通过打造特色课程、拓展实践平台、提质师资队伍、优化评价机制“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打造全学段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覆盖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结合区域文化资源与产业特色,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贯穿全学段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已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学前教育阶段注重播撒劳动兴趣的“种子”。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劳动兴趣启蒙”为核心,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与游戏化活动之中。通过整理玩具、照料小植物等趣味实践,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萌发初步的劳动意识,为后续学段的劳动教育奠定情感和行为基础。
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厚植劳动价值观的“土壤”。重点围绕劳动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地方传统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课程。组织开展谷物种植、蔬菜栽培等农事体验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开设“匠心传承”系列课程,引导学生体悟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劳动教育价值,通过技能训练与文化浸润的双重路径,助力学生牢固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
在高等教育阶段侧重锻造创新劳动能力的“引擎”。对接地方发展、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创新劳动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劳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上,开设“劳动哲学与社会发展”“非遗技艺与工匠精神”等特色课程,深入阐释“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逻辑;引入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现代技术,拓展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体系构建方面,打造“情感启蒙—技能培养—价值深化”三级递进式课程体系,建立跨学段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劳动素养的梯次培养和有效衔接。在学科融合上,将“半条被子”“狼牙山五壮士”等红色革命故事融入到沉浸式教学场景中,设计“劳动+思政”“劳动+科技”等跨学科模块,邀请科学家、大国工匠走进课堂,分享“北斗组网”“蛟龙探海”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创新实践,推动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
新时代劳动教育应以实践为核心突破口,通过深化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方协同,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虚实结合、知行合一”新型劳动实践模式。
在虚拟实践方面,以科技赋能打破时空限制。依托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劳动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例如,延安革命纪念馆推出“南泥湾大生产VR体验系统”,使学生得以“回到”革命年代,在虚拟垦荒与劳作中深刻体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开发“工程机械智能制造VR实训系统”,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掌握实际操作,感知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技能的新要求;同时整合“慕课+微课+虚拟工坊”数字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劳动教育云平台,将劳模精神、非遗技艺等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教学内容,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
在实体联动方面,构建“校园—社区—乡村—企业”四维协同实践机制。推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围绕地方先进制造业集群,联合建设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劳动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校社协同开展志愿服务:实施社区美化、银龄关怀等公益项目,引导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增强劳动责任感。乡村田野实践育人:创新红色教育实践形式,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参与插秧、采茶等农事劳动,借助乡村现代农业资源开展实训教学。利用文博资源推进研学赋能:依托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开展劳动主题研学,将非遗传承、文物修复等文化活动纳入劳动实践,实现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锻造高素质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师资专业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应着力构建“专兼融通、内外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系统打造具备现代劳动素养、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教育思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新时代教师劳动素养培优计划。推进政治理论铸魂工程,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践学,强化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实施产教融合赋能计划,紧扣区域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建立“产业导师+教育专家”双师协同授课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能力。
建立健全薪酬激励体系。建立基础薪酬与绩效奖励联动的分配制度,设立劳动教育课程研发专项基金,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产教融合特征的校本课程予以专项奖励。支持教师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将行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实践,打造一批劳动教育“金课”。
拓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路径。开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借助劳模工匠讲堂、校企创新工坊等平台,推动劳动教育理论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整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技术总监、行业领军人才等优质资源,组建校外导师智库矩阵,构建“校内专任教师+校外产业导师”双元育人机制,持续优化产教融合生态圈。
构建劳动教育立体化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劳动教育立体化评价体系,是推动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举措。该体系应立足“过程与成果”双重维度,建立覆盖劳动认知、技能习得、态度养成与创新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客观、发展式的有效评价。
创新推行五维评价模式。教师侧重开展专业指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应用、技能掌握及创新行为方面的表现;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自评与互评,强化团队协作精神与正确劳动态度的培养;实践基地实施过程性跟踪评价,记录并反馈学生在企业实习、社区服务、乡村实践中的实际表现;家长参与生活化场景评价,关注学生在家庭劳动中的表现并予以激励;社会机构介入综合性素养评价,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促进其劳动习惯的持续养成。
强化评价结果的传导与应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并与评优评先、升学推荐、就业招聘等环节形成有效联动。近年来,湖南依托“湘教云”平台汇聚学生劳动实践数据,助力劳动教育课程动态优化,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构建“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劳动教育成效、广泛征集多方反馈意见,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路径,确保劳动教育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国家战略对接,为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学校劳动教育研究”(23YBA071)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