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向大学生讲好“三交”故事。
讲好“三交”故事,应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好“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的深刻内涵。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驳“内亚史观”等错误史观,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四个自信”。要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紧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轴,在“五个共同”视野下,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发展、融聚的历史,从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勠力同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讲好“三交”故事,应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不胜枚举,但要让人印象深刻、受到良好教益,就不能泛泛而谈,而应挖掘其中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的锡伯族万里西迁戍边、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故事,就是很有说服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案例。深入挖掘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物等在内的典型案例,既可遴选古代的典型,像张骞出使西域、冼夫人主动归隋拥戴大一统、瓦氏夫人抗倭等,也要关注近现代及当代的典型,如彝海结盟、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库尔班大叔一家四代爱党爱国拥军、“三千孤儿入内蒙”与“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要紧紧围绕加强民族交往、促进民族交流、增进民族交融、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讲好故事,彰显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讲好“三交”故事,应主动融合本土文化。湖湘大地上除了汉族,还生活着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居民。湖湘文化融合了楚文化、中原文化、湖湘学派思想以及近代革命精神,是多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晶。它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为我们讲好“三交”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是要善用民族资源。如民族文化遗迹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让大家身临其境体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和文化交流融合之魅力。二是要发挥湖湘红色革命文化作用,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湖湘儿女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三是要讲好湖湘人士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用左宗棠收复新疆、曾纪泽伊犁谈判立奇功、“八千湘女上天山”、湖南对口支援西藏山南30载等故事蕴含的深刻历史智慧凝聚人心、启迪现实。
讲好“三交”故事,应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一是巩固传统阵地。既要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又要组织宣讲团深入师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宣讲工作。二是创新教育方式。积极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主题活动。三是充分发挥融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功能。如中国民族报社的“道中华”微信公众号,既发布历史故事和理论文章,又不断以微课视频形式专题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知识,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值得借鉴和推广。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三交”史资源库,为讲好“三交”故事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撑。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教学的路径与实践研究”(202401001584)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