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张剑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剑锋  时间:2025-09-28 10:26:1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战略部署。国际传播作为一项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活动,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价值观念、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以守正创新为主导、统筹内宣外宣的传播战略,推动形成了多主体、多渠道、立体化的大外宣格局,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当前,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世界舆论环境愈发复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舆论攻击和意识形态渗透显著升级。在这种背景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更是应对国际舆论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构建多主体协同、立体化传播的大格局。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主流媒体、企业、社会组织、高校智库等主体各有分工,共同形成传播合力。政府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权威性和议程设置能力,需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强传播体系建设。主流媒体则需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群,通过内容创意和传播技术双轮驱动,提升传播效果。与此同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国际传播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主体更贴近海外受众,能够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行动讲述“接地气”的中国故事。此外,传播手段的创新也是关键。要结合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根据不同国家、文化和受众需求策划本土化、精准化、故事化的传播内容,实现“声入人心”,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上赢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要“用国际化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提升专业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这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具体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故事的核心应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经验,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积淀中汲取智慧,以中国发展生动实践为依托,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国际化表达方式,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与此同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为中国叙事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的垄断。要注重挖掘不同文明间的共鸣点,以全球化视野打造“既有中国风格,又能引发世界共鸣”的叙事模式,让“中国声音”更加生动鲜活,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多元手段强化国际传播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技术赋能、内容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发力。

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整合政府、媒体、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形成更强大的传播协作体系,发挥人文交流重要作用。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文交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官方交流,而是更注重民间交往、文化互动和情感共鸣。应积极打造和拓展国际人文交流的平台,如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世界媒体峰会等,促进各国文明对话、经验分享和共同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跨国企业、高校智库等机构的作用,推动中华文化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加强技术驱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传播精准性和影响力。在内容建设方面,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通过文化交往和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文明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同时,要注重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化传播队伍。通过上述努力,定将不断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以更清晰、更有力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首大学“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成就国际传播中心”研究人员)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