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N+T艺术馆航拍图。张咪摄
中车株机科技文化展示中心。石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4株洲马拉松。
株洲市文旅广体局供图株洲厂BA现场。傅聪摄
清水塘大桥。石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水塘双碳大厦。石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刘韵霞张颖冯帅
9月28日,株洲市老工业区——清水塘片区迎来一座艺术馆,名为“N+T”,意为自然、科技等多要素的融合。
当水墨丹顶鹤的翩跹身影投射在锈迹斑斑的清水塘工业遗址上,这个曾经机器轰鸣的“工业心脏”,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重新跳动。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N+T艺术馆,这枚于工业重镇株洲落下的棋子,旨在探索一条以“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缘起:工业废墟上生长出的艺术绿洲
清水塘老工业区,曾是中国“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承载着共和国工业文明的厚重记忆。在那个以钢铁与火焰铸造国家命运的年代,这片不到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聚集261家冶炼、化工企业。
随着时代的巨轮驶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2018年底,株洲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关停搬迁清水塘老工业区。当最后一座高炉熄灭,这片土地一度陷入沉寂。
而今,通过艺术介入,工业废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生命。当N+T艺术馆悄然开启大门,这里不再有钢铁撞击的声响,取而代之的是数字艺术的流动与静谧的水墨意境。
“我很高兴能回乡做展览,这是我莫大的荣幸,因为家乡抚育了我。”1959年出生于湖南株洲的鲁晓波,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N+T艺术馆便是以鲁晓波个人IP为核心引擎建设的文化场馆。
作为从株洲走向全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对家乡的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在株洲为艺术馆选址,看了很多地方,到了清水塘觉得这里是最合适的,因为这里有历史的记忆,且正处于转型关键阶段。”鲁晓波表示,在原工业遗址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新的城市生态,具有示范性、标准性,也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窗口。
选址,是赋予艺术馆以历史的根脉;而命名,则为这座新建筑注入了面向未来的灵魂。N+T艺术馆的命名同样富有想象空间——“N”与“T”不是简单的字母组合,而是多维价值维度的融合:N代表自然(Nature)、当下(Now)、创新(New)和连接(Nexus);T寓意科技(Technology)、道(Tao)、时间(Time)和传统(Tradition)。
这个看似简单的公式,实则是株洲这座老工业城市向未来递出的文化新名片。“艺术馆选址清水塘,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宣言。”石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在废墟上推翻、重建,而是让历史以艺术的形式参与未来。”
这种“参与”,意味着工业遗产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被激活、被再创造,成为驱动城市创新、丰富城市内涵的活性资源。
聚焦:从“工业锈带”到“文化秀场”
来到N+T艺术馆,白色的墙面保留肌理感,仿佛时光的掌纹;一方天井如画框,裁出一片绿意盎然的狼尾草,为这座由工业遗址蜕变而来的空间,摇曳出自然的诗意。
开馆首展以《融界:自然·科技·人文的共生之道》为主题,设置四大展区,巧妙地将工业遗址的厚重与数字艺术的轻盈并置,引来各界目光聚焦。其中,“自然共生场”以鲁晓波的水墨鹤系列作品为核心,搭配生态主题影像与装置艺术,传递生态美学意境。
“墨线间传递的不只是鹤之形貌,更是艺术家对生命、生态与文化的共情共鸣。”清水塘投资集团、艺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丹顶鹤,作为高洁与孤雅的东方意象,其生存依赖极为严苛的生态环境,亦象征着当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敏感状态。以鲁晓波的水墨鹤系列作为开馆形象作品,也象征株洲从工业烟火到生态文明的转向。
在“技术生成场”,算法与数据成为新的艺术之笔,AI生成艺术与交互装置邀人共创,当观众通过VR“走入”敦煌、武当山,艺术与科技的边界在此融合。移步“太空观照场”,航天员汤洪波的摄影作品宛如一双宇宙之眼,从寰宇回望蓝色星球,艺术地回应人类科技文明对宇宙的探索,也象征株洲从本地制造走向全球高科技协作体系的愿景。
“记忆重构场”则聚焦清水塘工业历史,通过工业遗址摄影、工业材料转化装置及历史文献互动呈现,唤醒城市工业记忆。“清水塘有非常酷的厂房、设备,是不可再生的,我拍了很多巨幅照片。”鲁晓波说。
鲁晓波以摄影之眼,深入这片曾经轰鸣的土地。他所捕捉的,不仅是工业设备的锈蚀与斑驳,更是时间在金属与砖石间留下的痕迹,是岁月与记忆交织而成的视觉诗意。这些影像不只是“记录”,它们是一种美学的凝视,是对历史深处的致敬,更是一种“看见”的力量——看见遗产,看见断裂,也看见更新与可能。
在全面转向智慧科技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当下,清水塘正经历一场“蝶变”。鲁晓波镜头中的清水塘,是过往辉煌的静默回响,也是未来路径的文化提示。让我们在这些影像构成的时空中,重温曾经工业的辉煌,反思发展的方向,重新理解“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文化厚度与人文关怀。
“这里曾是我工作30年的老厂房,如今变成了艺术空间,既陌生又熟悉。”一位原清水塘老职工感慨,这种时空交错的体验,正是N+T艺术馆的独特魅力所在。这句话,道出了城市更新中最动人的部分——人的记忆与情感的安放,艺术馆的落成,一定程度上妥善安置了这份集体的乡愁,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当丹顶鹤水墨画悬于曾浸满工业油污的厂房墙面,航天员汤洪波的太空摄影与锈蚀的机械装置映照,这里不再只是一个艺术展馆,而成为了株洲城市转型的微缩剧场。每一个展品,每一处空间设计,都在参与讲述一个关于变革、融合与新生的城市故事。
面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两个融合”的命题,株洲以N+T艺术馆为破题之作,在增强文化软实力上展现新作为,以“融界”理念为圆心,辐射并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创新活力进入新境界。
深意:以艺术为引擎,赋能城市发展
开馆之际,N+T艺术馆便展现出其不凡的格局与国际视野。学术研讨会、国际论坛等活动如期举行,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前院长ClaudioRocca等国内外专家齐聚株洲,展开了一场跨越东西方的深度对话,共同论道文化与科技的未来。
这一系列开创性活动清晰地说明:这里是一个打破边界、激发创意的文化实验室。未来,这里还会源源不断地引入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展览及学术活动,将强大的设计创新产能与株洲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相接,转化为服务株洲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产力”。
鲁晓波表示,一个城市的魅力,也体现在“软性的评价”上,跟它的历史积淀及文化、艺术、教育等息息相关。N+T艺术馆正试图成为这样一个战略支点——一方面,它汇聚高端资源,提升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它坚持公共属性,滋养市民素养。这种双向赋能,正是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的关键所在。
“这么大一个区域的工业遗址,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找出新的业态,形成一个有序发展的范例,我觉得这是人生很有意义的事情。”鲁晓波认为,虽然这个方向实施起来不那么简单,但他能感受到株洲市委、市政府有决心,所以希望尽微薄之力,承担一份使命。
今年年初,“中国·株洲清水塘工业遗址活化国际设计竞赛”发布会在株洲市清水塘工业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竞赛以“废土·沸土”为主题,通过设计与商业赋能,为清水塘注入全新生命。
半年时间,148份创意火花涌向这里,参赛者有建筑师、设计师、非标主理人、策展人等。6月14日,株洲市委主要领导出席颁奖仪式,城市以最具诚意的姿态向奔赴而来的青年敞开怀抱。
“部分获奖方案将直接应用于清水塘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实现从创意到落地的转化。”清水塘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N+T艺术馆作为文化地标,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更成为吸引人才和创新的新磁极。
在更广阔的视野下,N+T艺术馆是长株潭文旅走廊的重要节点。它与长沙的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湘潭的齐白石文化旅游区形成联动,共同构建区域文化生态,为城市群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而当游客在艺术馆感受融合之美后,他们的脚步很自然地会迈向株洲更多的文旅场景:东有醴陵瓷谷的千年窑火不灭,西有“厂BA”篮球赛将硬核工业精神与市井烟火气完美糅合,仅2025年便吸引超540万人次观赛,拉动消费超1.6亿元。而即将启幕的2025年株洲马拉松,更似一条流动的纽带,将串联起神农塔、湘江风光带等城市地标。
它们在共同讲述一个关于工业城市文明演进的故事。这座曾以制造能力定义自身的城市,正在用文化作为新的叙事语言,让每一处工业遗迹都成为可阅读的篇章,让每一次文旅体验都成为可感知的城市气质。
“投资文化就是投资城市的未来竞争力。”株洲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湘江株洲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老工业区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株洲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清水塘大桥建成通车,三一能源装备基地、中车双碳园、零碳产业园等新产业项目入驻,一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正在老工业基地原址上拔节生长。
从工业核心区到零碳乌托邦,从艺术馆的建成到面向主理人的无围墙艺术空间,清水塘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空间革命。N+T艺术馆的诞生,承载着株洲城市更新的文化愿景,更是株洲这座老工业城市创造性转型的宣言。它以“融界”为主题,巧妙地在钢铁与水墨、过去与未来、工业与自然之间架起了对话的桥梁。
如今,夜晚的N+T艺术馆灯光璀璨,与远处运转的现代化工厂遥相呼应。当一座城市能够把自身的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更多游客将来到这里,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展览,更是株洲从工业文明向创新文化高地发展的生动实践。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