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思政铸魂、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建设好“大思政课”,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责无旁贷。
善用地方资源,讲好湖南故事。身边的事例最有说服力,地方资源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教育载体。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三湘大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包含着丰富的湖南元素。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策源地,湘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半条被子的故事、雷锋精神都诞生于三湘大地。应做好湖湘文化的当代传播。通过讲故事、创作文学作品及制作影视剧、短视频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当代话语诠释文化理念和重大史实,让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例如,通过《恰同学少年》等影视作品讲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成长故事,以生动阐释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湖南元素。湖湘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建设提供了营养和土壤,“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湖湘精神特质均升华为其重要内涵。彰显伟大建党精神、抗战精神、抗疫精神等在湖南的生动实践,着力阐释其内涵、发掘其渊源、焕发其感染力,为青年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我的韶山行”等红色研学活动。该活动目前以中学生为主体,反响热烈,被誉为“移动的思政课”。高职院校可借鉴这一形式,并将研学范围扩大到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等地。各地可因地制宜安排思政研学,例如,湘中幼专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南方抗大”塘田战时讲学院,并观看电影《烽火塘田》。应适当引入校外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邀请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举办讲座和传习,建设开放的思政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教学相长。青年大学生是“大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更是参与者、受益者。要准确把握高职大学生特点:与研究生、本科生相比,他们在理论修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稍弱,但动手能力强、共情度高,面向他们的思政教育应坚持贴近学生需要,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打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合作者”,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为其设计合适的学习、参与方式。例如鼓励学生结合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亲身经历,深入学习领会抗疫精神;或讲述家乡的革命遗迹、革命人物故事以及改革开放成就,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新鲜事、感人事带进课堂,增强自己及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体悟。加强师生互动。适当开展角色互换,学生上讲台授课、老师在台下当学生,及时反馈体会与意见,推动改进课堂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注意把好导向关,注重防范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确保课堂不偏向。
坚持寓教于乐,增强课程吸引力。能不能吸引学生,是判断思政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精心设计故事和场景。在遵循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适当艺术化处理,突出形象、丰富细节,以适应思政课要求。例如,可对照新民学会旧址和史料,合理想象活动场景,充分展示革命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精神风貌;结合历史背景创作文艺作品,对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场景进行艺术重构,彰显其壮烈无畏的革命气节。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审美观照中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底蕴。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工具。青年大学生多为“互联网原住民”,善于接受新事物,教师要坚持与青年同步,熟练使用抖音、DeepSeek等平台,确保思政课与时俱进。要密切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引导开展欣赏评论。例如,针对热播片《哪吒2》,引导学生分析其守正创新的价值导向,在赏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要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成长。鼓励学生制作短视频、微电影等作品,以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实现“出圈”。比如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高等学校“青春学习堂”短视频大赛,点击量、浏览量超过40亿次,广受高职学生欢迎,值得推广。
【作者分别系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统战部部长。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23C0990)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