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张佑祥 张红军:让革命文物成为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佑祥 张红军  时间:2025-09-29 10:24:05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湖南是革命文物资源大省,应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培根铸魂、协同育人功能,讲好湖南革命故事,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把革命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

以“物”叙史,打造讲好湖南革命故事的思政“历史大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湖南革命文物承载着湖南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湖南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彰显了湖南厚重而独特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据统计,湖南已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有2400余处、国家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228处。这些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应充分挖掘革命文物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打造讲好湖南革命故事的思政“历史大课”。

一方面,要活化叙事。依托革命文物的物质载体和现代数智技术,用鲜活的革命故事重现历史“现场”,使文物成为思政课“教材”,让英雄人物成为思政课“教师”,实现革命历史、英烈事迹、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让学生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沉浸式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范。另一方面,要强化传播效能。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渠道、行为习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革命故事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应用载体相结合,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增强革命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覆盖面。

以“物”明理,上好弘扬革命传统的思政“理论大课”。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用创新的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革命文物铭刻着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和宝贵经验,诠释着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等深刻道理。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和精准扶贫首倡地。要充分激活湖南革命文物的育人功能,以独具湖南元素、湖南贡献的革命文物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青年学生深入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一方面,深化文物研究,充实教学内容。依托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馆校合作,深度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推进革命文物宣传阐释和思政课教学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借助革命文物可视化、互动化的情境式体验,开展沉浸式、分享式、研讨式等教学,打破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将抽象理论融入故事、人物与场景,增强教学吸引力。

以“物”促行,上好传承革命精神的思政“实践大课”。社会生活是思政课的源头活水。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倡导“踏着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说话”“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办好思政课,就要立足湖南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和新时代伟大实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感悟真理力量,在了解国情民情世情中厚植家国情怀。

一方面,引导支持革命纪念场馆和高校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创新服务思政课建设的工作载体。整合全省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资源,引导馆校开展革命文物联合研究、主题巡展巡演、红色研学及“大思政课”建设等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应不断拓展红色资源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健全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体系,举办革命故事演讲、红色文艺作品展示、红色研学等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擦亮思政课的红色底色。要强化数智赋能,引导师生创作革命文物题材的微视频、微电影、动漫、摄影等创新作品,开发契合思政课教学需要的革命文物主题案例、微课、教材等资源,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资源网络育人功能。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