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向前: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免疫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向前  时间:2025-09-29 10:28: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等政策文件推动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加快从“问题矫治”向“品质培育”范式转型,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工作目标覆盖有偏差、工作体系场景融合有差距、工作效能凸显有瓶颈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支撑,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体系,重构目标定位、场域布局、实践逻辑更加清晰有效的心理育人新范式。

完善育人理念:实现从“聚焦个体”到“发展全体”的范式转型。心理健康教育应秉持“发展导向”,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引导其构建心理健康防线。一是构建“三引”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心理疏导。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引导学生建立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的连接。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与意义建构,引导学生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实现思想境界与心理素质的共同提升。二是培育专、兼、导“三师”队伍。打造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建立分层培养体系,针对岗位需求设计培训内容;配备兼职教师,优化团队结构,形成互补性人才培养梯队;配备人生导师,聚焦学生优势与成长需求,建立“定期一对一谈心”机制,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和个人潜能,并主动给予支持。三是完善家、校、社“三方”体系。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提升家庭心理教育能力。与医疗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诊疗服务。整合社会资源,联合社区和企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完善家、校、社沟通协同机制,定期召开家校社三方代表会议,凝聚教育共识,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整合育人生态:构建从“单一场景”到“多维生态”的协同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全场景融入”,将心理育人从课堂延伸至家庭、社区、企业等多元场景。一是打造赋能发展“三课”体系。必修课程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基本技能;选修课程涵盖积极关系、积极认知等专题,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活动课程借助心理情景剧、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三类课程相互衔接,形成“通识+融合+实践”的完整培养链条。二是完善组织管理的“三级”体系。学校层面成立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学院层面负责具体执行,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品牌项目;班级层面负责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变化。通过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三是营造沉浸体验“三场”氛围。校园实景场域强调文化浸润,校园环境建设彰显教育本质,让学生体验到心理上的安全和有序,比如在图书馆设立“静观角”等;线上场域聚焦便捷化服务,比如开设“积极心理微课堂”,以短视频形式普及品质培育方法等;校外实践场域注重沉浸体验,建立“心理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共情能力、心理韧性。

创新育人实践:打造“预防—发展—提升”三位一体新模式。建立分层服务网络,将基础预防、发展性支持、品质提升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一是夯实基础关口,构筑心理风险前置防线,以“防患于未然”为核心,依托教育引导与团体活动,让学生掌握自我觉察和情绪调适的基本能力。同时汇聚朋辈支持与校园社群力量,营造积极氛围,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力和抗压能力,守住心理健康的底线。二是强化发展性支持,激活学生成长内生动力。优化咨询测评与情绪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业、人际、职业等方面问题,做到善于挖掘自身优势、科学制定成长规划,形成稳定的积极价值认同。同时整合多样化数字资源,搭建多维度成长支持平台,让学生在系统性引导与持续性滋养中激活内生动力,保持积极坚韧的发展态势。三是聚焦品质提升,开展品质培育“三升”训练。面向全体学生,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将积极认知能力、积极体验能力、积极行动能力提升训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支撑,通过构建实施“认知调整—体验感受—行动实践”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路径,引导学生有效提升心理“免疫力”。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名师工作室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