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长沙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29 10:31:34

加快把“三高四新”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步伐

长沙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橘子洲犹如一艘巨轮在湘江中流击水,踏浪而行。

山水洲城,交相辉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本文图片由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王文

当“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蓝图徐徐展开,长沙正以“三个高地”为笔,蘸湘江之水,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这里,先进制造业与顶尖科创交相辉映,开放枢纽与生态屏障相得益彰,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正以昂扬姿态迈向新征程。

优化空间格局,引领城市能级跃升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长沙市始终将国土空间规划置于市域治理的引领地位,以“战略化”布局锚定“三个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使命,以全局视野与战略思维,为长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

长沙聚焦“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产业格局,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与西岸科创走廊协同发力。长沙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以6个国家级园区和5个省级园区为载体,优先保障实体经济空间。通过要素集聚、政策倾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支撑,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同时,长沙坚持把最好的空间留给科技创新,高标准推进“一城一区三基地”建设。湘江科学城(长沙片区95.5平方公里)、自贸区长沙片区及马栏山、科大金霞、大泽湖三大基地加速布局。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及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向科创功能片区集聚,为“4+4科创工程”“十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提供适配承载空间,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爆发区。

在交通方面,长沙以枢纽升级推动开放能级提升。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向世界级空铁一体化枢纽迈进,“一环十射”“超米字型”高铁网加速成型。航运领域,“霞凝+铜官”“虞公+铜官”双主港区格局逐步形成。依托立体交通网络,长沙进一步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举措的衔接,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服务国家战略,筑牢粮食生态屏障

作为湖南省会,长沙始终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主动担当,以坚实举措守护粮食安全、筑牢生态屏障,为国家战略落地贡献长沙力量。

湖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水稻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长沙坚决扛起粮食主产区责任,以“一张图”守护“每寸土”,率先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明确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6.0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54.02万亩,实现耕地保护精准落图、责任到人。

同时,长沙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强化耕地保护。建立严控占用、严格补充、严守总量的保护机制和耕地补偿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积极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做优新增耕地。依法严肃查办首个挖塘养鱼破坏耕地案,通过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切实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长沙坐拥湘江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紧邻“长江之肾”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近年来,长沙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定不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以“一江六河”为重点,统筹推进流域防洪安全、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和城市形态优化。

结合山、水、林、田、洲、垸等自然资源,长沙布局放射性生态绿楔,构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形态。其中,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通过科学规划与系统治理,圭塘河先后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美丽河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流域,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提供了“长沙样板”。

引领长株潭一体化,都市圈建设蹄疾步稳

长沙正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通过打造绿心中央公园、构建同城交通网络、谋划南部片区发展,在长株潭一体化和都市圈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三市协同发展迈向新阶段。

长株潭绿心位于三市地理中心,面积约523平方公里,是天然的绿色屏障。长沙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严格落实绿心相关规划要求,采取核心保护区、融合发展区两级管控。

通过建设奥体公园、金屏智创小镇、郊野绿道及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项目,协同长株潭三市共建“全域美丽大花园”。未来,这里将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和“三生融合”空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最大城市群生态绿心。

牵头协同打造“同城同网”高快一体路网,统筹区域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布局,形成“四网融合”多层次轨道交通格局。“轨道上的长株潭”建设正加速推进,进一步缩短三市时空距离,为人员往来、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提供高效支撑。

长沙旗帜鲜明推动“城市向南发展”,统筹南部片区“一江两岸”规划,全力打造“长株潭都市圈新中心、山水洲城新典范”。以湘江科学城、长沙奥体中心建设为牵引,集中全省全市资源,优先布局重大科研平台、产业平台、公服设施及总部基地。

未来将推动形成湘江西岸“科创潮涌”、湘江东岸“气韵生动”的发展格局,为长株潭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

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努力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动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引领和有力保障。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