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危英 廖妍姣:职业教育新版专业教学标准下“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危英 廖妍姣  时间:2025-09-22 10:11:20

今年2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覆盖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全层次的758项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囊括职业面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等11个核心要素,系统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及数字化赋能,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新版标准直击当前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标准执行碎片化、产教协同表层化、技能培养滞后化等痛点,立足产业智能化升级新形势,构建了兼具系统性与本土特色的规范框架。这一创新实践,为教育部提出的“金专业”建设提供了科学发展路径,也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探索出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标准为基强根本,构建全流程实施体系。标准执行碎片化问题,表现为重硬件投入轻内涵建设、重形式达标轻实质成效、重标准制定轻落地执行的“三重三轻”现象,其症结在于标准执行校本化转化不到位、动态调整及各要素协同不足等。其解决路径,在于构建“全流程、闭环式”的实施体系。需在前端研制标准实施指南,将11个要素解构为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如将“师资队伍”要素细化为双师型教师占比、企业实践时长等具体观测点。在中端开发标准执行监测平台,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关键环节的动态预警。在后端实行系统化改进,完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标准适用性评估,实现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教学条件的精准匹配。创新标准宣贯方式,开发标准解读微课、建设标准案例库,实现标准内涵的认知校准。将国家规范、区域特色、院校实践三级标准贯通,将标准执行数据纳入质量年报评价,形成“研制-实施-监测-优化”的闭环,为打造具有高就业竞争力、高技能水平和社会高度认同的“金专业”筑牢根基。

产业为脉促融合,形成全链条协同机制。产教融合是“金专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针对一些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人才培养深度不够、产教融合项目同质化严重、与区域产业特色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职业院校“金专业”建设需构建全链条产教协同发展机制。在顶层设计层面,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的组织架构,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联合共同体、产业学院等专业建设共同体,形成“校企共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团队共长、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五共”模式。在运行机制方面,建立多平台协同体系:专业设置协同平台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实施专业动态调整;课程开发协同平台按“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课程,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内容,对接新产业新业态下的企业用人标准与岗位新要求;实践教学协同平台建设教学、生产、研发一体的智慧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情境真实化、实习项目生产化;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协同体系,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技能为翼育内核,提升全周期培养成效。新标准响应职业教育法,聚焦“职业综合素质”与“行动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全周期;瞄准专业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着力构建“动态更新—虚实融通—多元评价”的能力培养体系。应通过技术更新数据库以及课程标准动态修订,制定具有前沿性、融通性、创新性的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开发“数智”课程。推进“岗课赛证”融会贯通,构建传统课堂、虚拟课堂、企业课堂结合的教学空间,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技术技能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师—生—机”三元交互教学范式。推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与智慧教学平台建设,实现知识结构图谱化、资源组织系统化与学习数据可视化、学习管理智能化,从而有效支持自适应、个性化学习。还需突出项目、任务与成果导向,融合过程性、增值性、认证性和发展性评价,嵌入新质生产力和科教融汇要素,实施专业认证与评估,推动专业建设从“达标合规”向“优质卓越”跃升。

新版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为“金专业”建设注入了制度动能。职业院校应以标准落地为突破口,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资源高效配置的专业发展新生态,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