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人文类研究生教育必须实现数字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二者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既善于驾驭数字工具、又坚守文化立场的新型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为何必须“深度融合”?
战略所需与现实所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Web3.0、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普及,一场影响深远的数字化革命悄然拉开帷幕。数字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方式与价值生成机制。大数据、人工智能、多模态语料与交互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术研究逐渐从“小样本、慢变量”的细描,走向“大规模、跨时空”的综合分析。这种转型不仅仅是方法层面的变化,更是研究范式的深刻嬗变。与此同时,公共舆论的生成机制与社会价值秩序也在不断重构。算法推荐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逻辑,平台机制影响着公共话语的分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文类研究生不仅要能在新的知识体系中开展研究,更要能够在复杂舆论场中保持价值定力,传播理性声音。
新一代研究生只有在数字能力与价值理性的双重塑造中成长,才能契合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要。更重要的是,当代研究生大多成长于数字环境,具备一定的工具使用能力,却往往停留在碎片化浏览与即时表达的层面,缺乏系统化研究与深度分析的训练。如果没有价值理性的引导,他们面对庞杂信息和多元舆论容易迷失方向。因此,推动数字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可选项,而是高质量育人的必然选择。
何为“深度融合”?
人文价值培养与数字能力锻造的共生共成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强调,“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强调了在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守正”的重要意义。智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学生数字能力培养的边界,但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社会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一言以蔽之,面对教育数字化,必须守住思想引领的“正”,守好教育的“根”和“魂”,才能让数字技术之“新”坚守方向、为我所用。
具体来看,推动人文类研究生数字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并非数字能力与人文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让两者在同一过程之中相互塑造、彼此成就。数字方法的运用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价值理性落地的过程;价值判断也不是研究完成后的“附言”,而是从研究设计开始就作为“内嵌变量”发挥作用。
以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为例,当研究进入文本清洗、主题建模、语义网络构建,并在结果解释中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时,技术操作就转化为方法论的自我更新,价值理性也在证据组织与叙事重构中落地生长。又如舆情分析,如果仅停留在高频词统计和情感倾向分析,研究往往会陷入“数据即真相”的陷阱。如果研究者能够把样本代表性、平台机制、身份结构等变量纳入研究,并结合对算法规训的反思,数字模型便会从“描述工具”提升为“解释框架”,从而避免技术决定论和价值虚置化。
在学术表达层面,融合也有直接体现。人文研究长期以来以论文为主要成果形式,而数字环境鼓励证据的可视化与交互化呈现。数据可视化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是一种价值承诺,意味着尊重事实、倡导理性、面向公众。由此可见,数字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是数字能力与人文价值在真实研究和公共表达中同频共振、共生共成。
如何“深度融合”?
实践牵引与制度保障
推动人文类研究生数字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立足实践场景。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只有在真实的学术任务中,才能深刻体会数字技术与人文价值如何在研究链条中相互塑造。比如“非遗海外传播”项目,研究生既要运用数字化采集、可视化表达、人工智能翻译等技能来解决技术难题,又必须以文化自信、人民立场和全球视野,来回答“为什么传播、传播给谁、如何传播”的根本问题。技术因问题导向而避免炫技,价值因现实关切而避免空谈。两者结合,才能在真实情境中实现数字素养与价值理性的双重提升。
同时,理念和实践要转化为稳定成效,还需要制度保障。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跨学科训练,让数据意识与理论素养并重;在科研训练中,要强调证据可追溯、成果可复现、过程可评价;在评价体系中,要引入社会价值和持续影响力等维度,让融合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标准的转型,将推动“深度融合”由理念变为常态,由倡议变为质量。
推动人文类研究生数字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把两套话语并排陈列,更不是在培养方案中机械叠加,而是以学术问题为轴、以技术方法为翼、以价值伦理为魂,让人文价值生成与数字能力生成在同一条证据链上彼此验证、彼此成就。面向未来的人文研究,我们需要能够提出好问题、驾驭好数据、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型人才;面向公共空间的学术表达,我们需要以事实与证据建立信任、以理性与情感凝聚共识的新型叙事。当学术逻辑、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稳定汇合,深度融合才能由理念变为常态,由倡议变为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点和长久动力。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本文为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人文类专业研究生数字素养的培养研究”(JXYJG-2022-110)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