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大城北 新篇章——长沙市开福区高质量发展掠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30 10:21:30

位于开福区的长沙新港码头,一片繁忙。童迪摄

华为长沙研究所。润泽摄

开福小剧场人气火爆。图为笑嘛剧场。润泽摄

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一幅壮丽的城市画卷铺陈开来。图为开福区城市风貌。润泽摄

前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五载砥砺,奋楫争先。作为省会长沙的中心城区,开福区凝心聚力、创新实干、攻坚克难,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联合开福区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特别报道,全面展现开福区“干字当头、砥砺前行”的生动实践,激励全区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奋发作为,不断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福实践推向深入。

陈新

9月的长沙,惠风和畅,秋色连波。

湘江之畔,城北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长沙·开福科创谷里科创活力奔涌,金霞新城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马栏山文创园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长沙新港货轮穿梭,中欧班列载着“湘品”驶向世界……一幅生机勃发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开福区徐徐展开。

“十四五”以来,作为省会长沙的中心城区,开福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于挑战中谋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开福区先后获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全国创新百强区、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30强”等荣誉,正奋力奔跑在“建设大城北,实现新跨越”的新征程上。

长沙·开福科创谷的生态雨林蓬勃生长

湘江潮涌,创新如风。

作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载区,开福区因地制宜,谋划建设长沙·开福科创谷,以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为策源地,将其周边打造成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培育的核心引擎,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超精密制造和音视频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科创交流大厦、人才公寓等综合配套功能区,形成“一核带动三区支撑”的空间布局。

“我们将OLED微显示技术集成于芯片,可广泛应用于VR/AR设备、红外夜视仪等终端领域。”湖南睿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亮手持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微型显示屏介绍道。

2024年,赵亮果断决策,将企业从南京迁至长沙·开福科创谷,落户金霞经开区。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两条生产线,全面达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40亿元。目前项目用地已完成摘牌,预计10月底动工。

看中长沙·开福科创谷的还有亿铸科技。8月18日,亿铸科技入园签约入驻兴湘国科科创园。这是一家基于存算一体创新架构,面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侧服务器等场景的AI大算力芯片公司,将助力湖南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向万亿规模冲刺。

睿显科技和亿铸科技的落地,是长沙・开福科创谷磁场效应的生动体现。一年来,长沙·开福科创谷拔节生长,100米高、5万平方米的科创交流中心大厦即将封顶;新引进科创类企业182家,落地162家,总投资超218亿元。

创新需生态,生态需涵养。

机制创新是血脉。开福区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承办产学研对接会,携手复旦大学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挂牌央企联络站,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一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开福区突破传统评价机制,授权企业自主认定人才,实现“企业认可、政府支持”。目前,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相继落地。全区已认定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11人、区级人才2518名,人才总量突破21万,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全市首位。

资金与空间是创新的阳光雨露。全市首支规模5亿元的科创基金在此设立;提质改造老旧厂房,量身打造2处、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科创驿站”已签约21个研发、孵化团队;40多个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创新雨林正蔚然成荫。

如今,长沙·开福科创谷已汇聚飞腾长沙、麒麟软件、鲲鹏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培育艾科诺维、泛联新安等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地坤雷科技、一诺航空等23个低空经济项目,逐步形成音视频、信创、三航研发等多元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

通往全球的“长沙北大门”越开越大

湘江北去,货通四海。向北望,长沙新港巨型桥吊林立,集装箱鳞次栉比,绘出一幅生动的开放图景。

开放,是开福最鲜明的底色。作为我省唯一集铁路港、水运港、公路港于一体的区县,开福坐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多块“国字号”招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开放基因深植血脉。

通道建设,是开放的先行动力。中欧班列(长沙),自2014年开行以来,已常态化开行12条线路,辐射欧亚30国100城,2025年成功获批国家集结中心,连续四年开行超千列,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水路同样繁忙,“长沙-岳阳”支线穿梭巴士每周开行15-20班,串联湘江与长江。

开放,既需设施“硬支撑”,也需环境“软实力”。开福区与长沙市物流与口岸办、海关、铁路及水运单位建立协同机制,推动铁路口岸海关监管区完成升级,货运能力提至3.5倍。同时,推行铁路快速通关、出口直装、“7×24小时”通关,使中欧班列(长沙)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16分钟。

政策赋能同样关键。开福出台《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办法》,从外贸提质、业态创新、外资引进、服务业开放和企业出海五个维度推出13条扶持措施,全面赋能开放型经济。同时,开福区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在省、市发改委的精准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强项目谋划,积极向上争资,近三年来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近23.4亿元,通过“政策+资金+产业”协同发力,构建了中央资金、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等多层次资金保障体系,确保中欧班列(长沙)配套基础设施项目高效推进。

制度创新,也在不断释放改革红利。2023年6月,自贸区金霞协同联动区正式获批,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金霞经开区已完成4项制度创新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制度推广以来,累计为近200家进口企业在完税价格中扣减内河运费1500多万元,减征税款近300万元,实实在在为企业节省通关成本。

在2025年8月的企业座谈会上,企业代表纷纷点赞:“开福政策实在,帮我们解决融资、物流难题,这样的环境,让我们出海更有信心!”

走出去,也要扎下根。开福鼓励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兴旺科技巴基斯坦光缆、金果贸易柬埔寨芒果加工厂、沙坪建设柬埔寨香蕉产业园等10余个外经项目落地,一批项目获评省对外投资重点培育项目。

五年来,全区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1204亿元,对外投资超4000万美元,开放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动能不断增强。

开福,正以开阔胸襟,拥抱世界。

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攀高向新

制造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开福区聚焦“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推动制造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近日,开福区传来好消息,金霞经开区与视界聚纤科技发展(湖南)有限公司签约,全球全光化通讯网络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户。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用地455亩,将建设高聚光纤研发生产基地、全光化研发中心等,打造全球全光化数字产业园。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0亿元,税收3.7亿元。

今年以来,开福项目发展势头强劲。新引进项目162个,投资拉动效应显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0%,新增“四上”企业84家、总量达928家,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4.7%,实体经济彰显强劲韧性与活力。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开福区对产业发展的前瞻布局与持续投入。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开福加速布局信创、三航、新材料与超精密加工、生物医药大健康四大新兴产业。依托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湖南分院、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核心平台,三航产业加速集聚。信创产业已汇聚飞腾长沙、麒麟软件等146家企业,构建起自主可控的“PKS体系”。

产业集群的加速成型,离不开优质载体和功能平台的支撑。以金霞经开区为核心,开福正加快构建“一主一特、多元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三航产业“蓄势腾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湖南分院、国家实验室、尚实电子、湖南省低空经济集团、坤雷科技等30余家企业汇聚成链;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航空研究院长沙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落地运营,为全省航空航天产业赢得先机。

生物医药“枝繁叶茂”:全国医药流通十强中有5家设立区域总部;恒昌医药、德荣医疗快速成长;集聚医疗器械企业300余家,获二类注册证900余张,总量居全省第四,“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雁阵格局已然形成。

音视频装备制造加速崛起:开福区构建“软件研发与内容制作在马栏山、设备生产制造在金霞”的协同体系,依托“一区两园”优势,做好“金马组合”联动文章,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已集聚文化科技企业超4000家、音视频专业人才6.4万人,搭建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等22个研发平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图景愈发清晰。

传统产业“老树新花”:积极融入全市“1+2+N”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两清单”“两增量”推动技改升级;工程机械、食品工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银洲米粉、金霞九鼎等完成智能化改造,44家企业纳入市级智能制造试点;新亚胜、统一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湖南长重、新亚胜产品荣获省单项冠军称号。

“项目是生命线。”开福区紧扣“4+4”产业链,精准招商,联动高校与平台,推动资源转化与优势聚合。近年来,中国商飞长沙基地、华为长沙研究所、鼎通新能源生产基地、东鹏饮料长沙基地等一批重磅项目相继落户;网易数字、小米汽车、国药控股等43家“三类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同时,开福深入推动“湘商回归”“校友回湘”“湘智兴湘”,汇聚高校校友企业400余家,将浓浓乡情转化为坚实的发展向心力,为制造业升级注入持久动能。

从“制造”迈向“智造”,从“企业单兵”到“集群作战”,开福正以实体经济为基,生动书写“制造强则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新篇。

幸福开福的路子越走越宽

秋日的开福,古今交融,幸福弥漫。

“终于拿证了!”李女士手持感谢信激动地说。面对开福区通泰街街道明月商贸城产权证办理、202大厦北栋消防通道堵塞等“老大难”问题,开福区迎难而上、全力攻坚。目前,明月商贸城消防隐患整改项目已完成97%,公共安全提升项目已完成95%,成功办理住宅部分不动产权证107本;202大厦北栋176户消防通道全部打通,正在走销号流程,长达近20年的重大消防隐患即将销号。

破解“硬骨头”之外,开福更将治理延伸至人心。走进“心悦开福”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仅仅占地400平方米,却包含了接待咨询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音乐催眠室、专家坐诊室等多功能区,成为居民心理健康的“暖心驿站”。

2024年5月,开福区牵头成立“心悦开福”工作协调小组,依托“心悦开福”体系的强大力量支持,发挥“心治理”柔性优势,探索“心理服务+”模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心”动力。运行一年多以来,已成功化解信访积案60余件,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心理疏解”并重的治理新路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开福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稳步推进系列民生工程,深入践行“规范做法、创新答法、人文心法”,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居梦”稳步实现。三年来,筹建保障性住房5500余套,加装电梯526台,新增停车位5万余个,“红色物业”覆盖180多个小区。20余家物业企业获评示范称号,2个小区入选国家、省级“美好家园”典型案例。

——“优教优医”持续扩容。今年4所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9780个;7所学校入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集团化改革持续推进,“上好学”更方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慢特病服务全覆盖,长沙市肿瘤医院在市一医院北院揭牌启用。

——“城市治理”更有温度。建筑垃圾(渣土)专项治理关停退转11家场站;苏托垸自来水管网、公办高中和关公湖片区路网建设有序推进,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等配套设施持续完善。

——“城市更新”更显质感。18个城市更新项目扎实推进,争取中央资金13.4亿元,其中11个为农安小区及配套建设项目,占比逾六成,让大城北“里子”更实、“面子”更靓。潮宗街获评省级示范片区,成为人文新地标。

——“文旅融合”更具活力。长沙北辰荟盛大启幕,24家首进品牌入驻;“王子童心”全国首店、“小米之家”华中首店、“东方墨兰”湖南首店纷纷落户;开福北科创生态之旅成功举办27期,引领周末游新风潮;中国击剑公开赛、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湖南赛区选拔赛等高规格活动成功举办;笑嘛剧场、笑仿剧场等演艺空间年演出近千场。上半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90亿元。

——“以文化人”深入人心。“书香开福”“好人大本营”浸润心田,注册志愿者超10万人;“东风大舞台”汇聚200余支文艺团队、5000多名队员,以正能量演出和国学讲座构建“熟人社区”,文明善治沁润心田。

观大势方能谋长远,布全局才能赢未来。“十五五”是迈向2035年目标的关键一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福区将继续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活力、更温暖的民生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开福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