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湖。
位于湘潭九华的雨华产业园——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雨花集聚区。(雨华产业园供图)
砂子塘潭州小学。(潭州小学供图)
圭塘河。(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雨花区委宣传部提供)
曾楚禹欧阳林万丽君
站在长沙市雨花区跳马村三市峰顶极目远眺,群山叠翠、绿意奔涌。视野所及,长沙、株洲、湘潭三城相接、绿野相连、浑然合拢。
这是地理的交汇,是长株潭一体化具象的自然诠释;这是山河的相接,更是高质量发展脉络的深度相融。
长沙、株洲、湘潭,以湘江为轴,三城相望,呈“品”字格局,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被赋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将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一以贯之推动。
“国之大者”与“省之大计”同频共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鼓点激越。
地处长株潭几何中心的雨花,抢抓重大机遇带来的发展“黄金期”,争当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排头兵”,推动生态共建、产业协作、民生互联,昂扬奋进奏响绿心赞歌。
守护绿心扛牢生态重任
作为省会的东南门户,雨花区坐拥173.68平方公里绿心,占长株潭绿心总面积的三成以上,占长沙市绿心面积约三分之二,被誉为“绿心之芯”。
这片璀璨绿心,是大自然馈赠的瑰宝,也是三湘大地重要的生态屏障与重点保护区。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雨花区跳出传统思维,放大“绿色优势”,推动文旅融合,高起点规划“绿心中央公园”,携手株洲九郎山、湘潭昭山,共同打造长株潭三市“城市客厅”。
曾经因生态保护受限开发的跳马镇,在一体化发展东风吹拂下,焕发出蓬勃生机。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来自株洲、湘潭的游客明显增多,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跳马镇一家生态农庄老板介绍。
当前,长株潭绿心地区正在全速推进湖湘绿厅与生态绿道两大标杆工程。
湖湘绿厅总体规划达70.85平方公里,以“1+3+1”宏大架构为核心,包括“三界碑”地标,三市峰、九郎峰、玉屏峰三大名峰,以及综合功能区花博园;生态绿道蜿蜒贯通,总长45.6公里,绘就绿色脉络。
“一厅一道”项目中,雨花区位居要冲、担当主力:湖湘绿厅雨花范围29平方公里,占比41%,为面积最大区县;生态绿道雨花区段长约26公里,占比57%,为长度最长区县。
金秋时节,项目推进“进度条”持续刷新——
生态绿道项目规划审批等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可行性研究正在深化完善,并与省体育局就承办全运会赛事合作进行了对接。
聚焦森林景观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森林安全保障和森林效益发挥四大核心任务,全力推进绿心地区林相改造工作。去年6月,长沙市绿心区林相改造一期项目圆满收官,669.1亩林地焕然一新。通过间伐、补植、更替等多种方式,绿心地区森林品相进一步提升。
致力构建河湖相通、水清岸绿的水域空间格局,通过申报省、市绿心生态补偿资金项目支持,对绿心地区水库进行综合整治,对流域进行生态治理,涉及水库治理面积30亩,流域治理6.5公里,流域防洪抗旱能力得到提升,绿心地区水生态安全防线筑牢。
目前,生态绿道一期已完成,二期计划于年内开工建设,“三峰”提质、花博园等项目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前期工作。
晨跑石燕湖,午憩三市峰,暮骑复兴湖——绿心之上,生活之美触手可及。跨市域、多维度、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生态新格局,在长株潭生态绿心悄然成形。
布局飞地勇挑产业大梁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长株潭三市特色鲜明。
长沙筑“创新谷”,工程机械、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拔节生长;株洲建“动力谷”,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产业昂首迈向高端;湘潭立“智造谷”,能源装备、新材料领域根基深厚。
功能互补的错位之“分”,如何凝聚起协同之“合”?雨花立足自身优势、找准赛道,勇挑产业互融大梁。
2019年以来,雨花区率先在湘潭韶山和九华布局两大“飞地园区”,探索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其中,雨韶产业园坐落于韶山,重点引入智能制造、医疗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企业,进驻签约企业6家。
位于湘潭九华的雨华产业园,重点引进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配套服务产业。去年4月正式开园以来,已吸引22家企业入驻,既包括普惠圣康、京柏等医疗器械企业,还包括惟远科技、捷利机电等智能智造企业。
推动产业从“物理相邻”走向“化学相融”,雨花区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作答——
以优势互补促合力。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领域,依托龙头企业比亚迪,雨花与湘潭(吉利汽车等)、株洲(北汽株洲)汽车产业紧密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长株潭汽车产业集群,在供应链、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以错位发展谋共赢。在大健康领域,雨花区依托湘潭生物医药、株洲医疗装备优势,协同打造区域大健康产业链条,链接从研发到应用全面联动的产业生态。
以链条协同强根基。在人工智能及传感器领域,雨花区以湖南省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其产品与技术广泛应用于株洲的轨道交通和湘潭的智能制造,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形成深度互补。
以前瞻布局塑未来。除了在先进制造、医疗卫生、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协同布局,雨花区还将目光投向方兴未艾的空天产业。作为长沙空天产业的重要承载地,雨花区正在加快引进卫星应用、低空经济、无人机系统等产业项目,通过“飞地园区”实现“研发在雨花、生产在飞地”“主机在雨花、配套在飞地”紧密协同模式。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几年的探索实践,“飞地园区”雨花模式从物理空间拓展,转变为内优布局、外拓空间的产业协同自觉。
“我们既为雨花的比亚迪提供汽车内饰,还为湘潭、株洲车企提供配套产品。”从雨花搬迁至雨华产业园的嘉驭汽车公司,专注汽车内饰件生产,企业负责人对雨花区的眼界、担当和气魄充分肯定:“企业落地在雨华,税收留在雨华,但雨花区积极牵头组织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推动企业面对面与湘潭吉利、株洲北汽的采购和技术团队深度交流合作。”
令人欣喜的是,优质教育也在跨越城界。
2022年,雨花区教育局和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办砂子塘潭州小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由砂子塘小学本部直接派遣校长、副校长和骨干教师,与砂子塘小学本部办学理念、文化保持高度一致。潭州小学的干部管理培训每个学期均会由砂子塘集团统一进行,砂子塘集团每次教研活动潭州小学均会安排相关学科教师参加,共研共探共享。砂子塘潭州小学与砂子塘集团的深度合作,让湘潭学子享受优质雨花教育,成为长株潭优质教育融合的典范。
地域有限,发展无限。
伴随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铿锵鼓点,雨花向着更广阔的产业蓝海全速挺进,在一体化产业协同中不断书写新篇章。
互联互通硬核民生支撑
三城融合,交通是先手棋,更是硬支撑。
作为长株潭一体化战略的骨干通道,G107(雨花区三字墙至昭云公路)项目正加速推进。该项目全长约20.7公里,按路基宽33米、双向六车道的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拟征地1676亩,分两期实施。
这条交通大动脉的拉通,将直接串联长沙雨花、湘潭韶山等关键节点,大幅缩短三地时空距离,有效促进人才、物流、技术高效流动,为长株潭西部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由“线”成“网”,正在加速织布。
红旗路南延线(绕城高速—洞株公路)纵贯雨花区跳马镇,全长5.45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宽28米双向六车道,并建设约220米隧道一座。目前,房屋拆迁与移苗腾地工作基本完成,未来将成为串联三市的核心纽带。
昭云大道长沙段(雨花区花博园至株洲云龙公路)长约1.78公里,西接G107、东连株洲云峰大道,以路基宽26米、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标准,构筑跨市交通新走廊,目前征拆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条道路的建设,将织密长株潭高效互通路网,形成“半小时交通圈”,显著提升区域交通效率,为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雨花区今年在长株潭绿心地区提质新增300公里农村公路。与此同时,绿心中央公园三环旅游路提质改造项目也已全面启动。该项目位于跳马镇,由石燕湖通景环线、雨美环线、浏金环线三条环线组成,路线总长约98.9公里。
一环石燕湖通景环线全长约29.1公里,涉及28条道路,通过提质改造提升区域交通能力和整体形象。二环雨美环线全长约23.9公里,共11条道路,改造后将打造为体育赛事专用道,为举办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提供条件。三环浏金环线全长约45.9公里,涉及7个村22条道路,通过道路提质、智慧赋能等改造,形成新的旅游发展带和经济增长带。
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通过“白改黑”、安全升级等举措,实现交通与文旅、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是绿心中央公园规划的重要载体,更是南部融城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互联互通,民生幸福圈轮廓愈发清晰。
家住雨花的长沙市民张胜轻触手机扫码,便可在地铁与城际铁路间无缝换乘,半小时内抵达株洲上班;同一时间,湘潭医生远程调取长沙医院的影像报告,实现跨城诊疗“一次就好”。
如今,三市16家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电子健康卡“一卡通”就医,让跨城诊疗变得顺畅;200项高频政务服务“跨域通办”,让“多地跑”成为历史。
生态在优化、产业在集聚、道路在延伸、服务在整合……
拥抱绿心,长株潭愈发亲近。
聚力一体,雨花区脚步铿锵。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