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一脉湘江共醴鸣——长株潭一体化加速推进,醴陵乘势而上打造“区域引擎”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9-01 12:07:11

湘东名城醴陵,正以崭新的姿态,主动融入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刘新文摄

中国陶瓷谷已成为醴陵文旅地标。殷帅宇摄

2024年瓷博会开幕式,陶瓷与烟花完美融合。黄永强摄

湖南陶润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生产的陶瓷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成为醴陵文旅的新亮点。刘新文摄

2024年瓷博会,吸引大量长株潭游客来醴陵。刘新文摄

醴陵经开区推动“株醴融城”项目迅速落地。彭昕炜摄

刘亮李妮廖义刚柏润

八百里芙蓉春水蜿蜒,孕育出“于斯为盛”的锦绣潇湘,串联起长株潭的地域一体、人文一脉。

这里回响着“长株潭一体化”的奋进鼓点,立足沪昆发展轴的关键位置,逐步由县域单元迈向都市圈功能节点,实现区域交通互联、产业互融、红利共享,不负“湘东门户”的厚望与期待。

这里书写着“株醴融城”的生动实践,扩区承接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在融入长株潭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中不断探索前行,加快建设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长株潭卫星城市。

数字无言却有力。2024中国百强县市排名第64,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第10,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衣带水,醴陵居间。多年来,醴陵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区位及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乘势而上,主动融入强省会战略和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从交通动脉重塑区位价值,到产业协同注入发展血脉,再到品牌塑造提升城市魅力,蹚出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新路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产业同兴

锻造新质发展“新引擎”

渌水东流,激荡着澎湃动能;窑火升腾,映照着璀璨前路。

作为株洲融入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支点,醴陵致力于“强链补链”与“跨域协作”,为差异化发展精准赋能。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产业禀赋,在区域发展中找准定位、释放优势动能。

在醴陵市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对刚生产出的特高压空心电瓷进行严格的坯检。该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交直流特高压无机粘结瓷空心绝缘子,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垄断,将产品价格由原来的300多万元降至100多万元,被工信部遴选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而这项技术瓶颈的突破,是通过省级专家工作站,由教授带团队在湖南大学的实验室里攻关出来的。

不仅如此,醴陵处处可见长株潭一体化产业协同的生动注脚。如2025年开工的醴陵能保科技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聚焦陶瓷、电瓷、新能源等产业,与湘潭韶山电子信息产业园形成优势互补。株洲推动醴陵与浏阳、韶山共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三地联合推出“红绿古”旅游线路,整合陶瓷艺术、红色文化、生态康养资源。

一直以来,醴陵积极把握发展机遇,既借力都市圈技术资本,又扎根区域产业特色,走出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联合浏阳、上栗、万载协同推进湘赣边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花炮产业机械化应用率达80%以上;与萍乡及芦溪加强电瓷产业方面的人才、研发、检验检测合作,共同打造湘赣边“世界电瓷产业基地”;与浏阳、萍乡等地共建“湘赣边陶瓷烟花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互补,全年引进陶瓷新材料、环保烟花等项目12个,总投资45亿元……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担当。2025年,“株醴融城”被正式写入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为“中国陶瓷创新升级示范区”和“长株潭一体化新高地”。这是醴陵主动靠近“发动机”,为自身发展链接更强动力的远航。

投资百亿、规划于左权镇与板杉镇交界处的“株醴融城”首期将用地2000亩,如同一枚精巧的榫卯,将醴陵与株洲主城紧密扣合,打造长株潭“先进制造业配套承载区”的宏伟蓝图,正蓄势待发。其中,“株醴融城”首发项目陶瓷智能装备与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引进7家陶瓷装备新材料企业,总投资23亿元,占地248亩,距株洲市区仅10分钟车程。

这趟远航,拓宽了产业发展的“航道”。它意味着,醴陵不再是仅仅承接产业转移的“后花园”,更是主动参与产业链分工的“新节点”。当长沙三一重工急需高强度、耐磨损的工业陶瓷部件时,醴陵瓷企能迅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确保“大国重器”稳定运行;当长株潭地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慧城市,醴陵旗滨的玻璃便能及时供应,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光明之窗”;甚至在更广阔的智能制造领域,醴陵的时代金属、恒凯通也正积极融入,为株洲制造产业、长沙麓谷提供关键零部件和精密加工服务,为这条世界级产业链贡献反应最快、最值得信赖的“醴陵速度”。

产业筑基,攀高向新。站在新的历史坐标,这座以泥与火重塑筋骨的产业之城,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版图上刻下自己的经纬。

交通互联

构筑内聚外联“桥头堡”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在加速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株洲立足交通动脉建设,重塑了醴陵的区位价值。

7月29日,醴娄高速全线通车。一辆辆汽车有序平稳地通过收费入口,驶入高速;今年2月,G4京港澳高速长株段扩容工程项目正式开工。这条全省首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如同一条流动的纽带,连接着醴陵与长株潭核心区;去年8月,“醴陵号”铁海联运班列成功首发,打造一条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出海新通道……

截至目前,立足“湘东交通门户”的城市定位,醴陵统筹开放畅达的对外运输格局、高效便捷的市域交通格局,构建完善的内部公路网络,形成“四纵六横”(G106、S204、东纵线、西纵线,S104、S532、G320、S329、S330、S327),“四高四铁”(沪昆高速、平汝高速、莲株高速、醴娄高速,沪昆高铁、浙赣铁路、醴茶铁路、长赣铁路),“一港一航一机场”(醴陵港、渌水航道、通用机场)干线网的大骨架立体交通网络,醴陵实现各区域5分钟上干线、10分钟上高速、50分钟到机场。

交通让各地企业往来频繁,醴陵陶瓷企业得以展示精品、生产流程与企业文化;烟花爆竹等产业也因便利的交通,增加了订单量,在商务合作中更具竞争力。尤其是高铁时代的到来,不仅拉近了醴陵和沿线城市的时空距离,也催化了经济交流热度,加速了醴陵经济产业发展。

2014年9月16日,沪昆高铁醴陵东站正式开通,醴陵昂首迈入“高铁时代”。“周五我坐18:59这趟高铁回醴陵,仅需22分钟。周日晚上坐18:14这趟高铁回长沙。每周坐高铁通勤的日子已经过了整整6年了。”“90后”男孩王祺是乘坐高铁往返长沙与醴陵的常客。他和妻子是同学,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在长沙、妻子在醴陵,两人两地分居,是高铁“牵”住了情缘,让他们得以爱情事业双丰收。

恒达烟花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烟花、焰火燃放、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烟花生产企业。“高铁开通后,我们的业务量也有明显提升,占公司新增业务量的30%以上。”恒达烟花经营部长江武谈及高铁的变化发展深有感触。他介绍,高铁没通车前,前往外地谈合作,在通行上就需要花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高铁通车后,去一趟外地谈生意,时间上缩短至1至3小时就能到达。

更令人欣喜的是,作为株洲市重点建设项目的“株醴融城”,将长株潭都市圈与湘赣边区、长江经济带紧密咬合,不仅可快速衔接长沙、湘潭核心区,还能辐射江西萍乡、宜春等城市。

凡此种种,都是株洲将醴陵从地理边缘重塑为战略枢纽,使之成为长株潭“内聚外联”关键纽带的精心布局。城市融合的命脉,首先在于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只有模糊了地域界限,才能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交融,缩短心与心的距离。

如今,醴陵顺利融入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让早上在长沙打卡嗦粉,中午到湘潭吃马家河羊肉,晚上来瓷都看《国彩醴陵》成为现实。

文旅畅享

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2024年接待游客达110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7.3亿元;2025年位列“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第43位,连续三年上榜,排名稳步提升。耀眼的文旅成绩背后,醴陵如何从昔日的星火初燃,悄然迈向“全域开花”的繁荣格局?

答案写在丰厚的文旅资源里。醴陵是千年古邑、花炮瓷都,拥有各类文旅资源近2000处,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芋园文化旅游景区和渌江书院文化旅游区,还有醴陵窑、醴陵瓷谷、新世纪陶瓷艺术馆、清水湾畔景区等8家3A级旅游景区。

答案写在精准的文旅政策中。出台《关于促进“陶瓷+烟花+文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在宣传推广、引客入醴、产品打造等八个方面,每年提供500万元财政支持用于文旅融合市场培育,用真金白银护航文旅发展。

答案写在出圈的文旅IP下。“来醴陵,捡瓷器、玩烟花、吃小炒”——这盛情邀约本就源自醴陵人的日常,在文旅策划中被赋予文化DNA,成功将地方特色打造成超级IP和引流入口,有效激活了千年瓷都的文旅资源,成为撬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点。2024年瓷博会,醴陵安排5场烟花秀,策划超级捡瓷薅羊毛、超级锦鲤中大奖、超级扭蛋百分百、超级美味纵情品等一系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活动,吸引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叠加出难忘的精彩回忆。

近年来,醴陵深度挖掘陶瓷、红色文化、自然人文三大核心资源,将其转化为打造全域旅游格局的城市魅力,在区域文旅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成为长株潭新晋旅游目的地。

推出“千年瓷都五彩醴陵”两日游,成功入选“营造之美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由文化和旅游部官方推介;湖南省旅行社协会来醴踩线考察,醴陵进行城市品牌和文旅产品的推介,并开展春夏文旅新产品售卖洽谈会,为醴陵旅行社、景区、酒店、餐饮等引客导流;在2025旅游名城名镇和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征集暨推介大会上,醴陵市获评2025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和2025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案例,并进行现场推介……放眼望去,醴陵在长株潭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下,实现了从要素被动接受者到价值主动创造者的华丽转身。

当前,株洲正全力建设“中国工业研学之都”,推出六大工业研学项目。其中一项是围绕醴陵陶瓷博物馆、陶润会、陶子湖展开的全国唯一“中国陶瓷之都”“中国花炮之都”双遗研学之旅。

今年7月,株洲市在深圳举办工业研学香港推介会,醴陵以《天涯共“瓷”时》为题,围绕醴陵陶瓷博物馆、陶润会、《国彩醴陵》实景剧三大内容,进行了“陶瓷+烟花”工业研学课程推介。目前,香港旅行社代表已经来醴开展踩线活动,醴陵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与香港文旅的交流合作。同样是7月,“湖湘风情周周看”湖南文旅机场推广活动(株洲站),在黄花机场奏响“工业研学之都”的华彩乐章,醴陵的千年古邑、山水洲城、花炮瓷都、红色热土等名片内容成为活动焦点。

可以说,在株洲从“制造之城”到“育人之城”的跃迁中,醴陵文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醴陵炒粉节”能吸引长沙的食客专程驱车前来,当“去醴陵捡瓷器”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醴陵二字早已成为长株潭都市圈中一个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坐标,悄然诉说着城市与城市之间最深情的告白。

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新兴引擎的强势崛起、节会经济的火热出圈、城市IP的深入人心,共同勾勒出醴陵这座县域经济强市,加速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清晰轮廓。

时代的长风迎面呼啸,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正化羽垂天、抟风九万。醴陵也将振鳞横海,击水三千,夯实自身的产业基础,推进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系统性融入“一座城”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成为做大做强长株潭一体化的“区域引擎”,向更加辉煌的未来翱翔。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