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湘西是民族文化的集中承载区和革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红色遗址、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等多种维系文明延续、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湘西的文明城市建设,应立足本地特色,以文化自觉为灵魂,通过构建系统保护、活化利用、广泛传播格局,让历史文脉真正成为市民共有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认同,进而塑造文明湘西的独特气质。
系统保护湘西历史文脉,夯实文明城市建设的文化根基。要让湘西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必须在保护中深化认知、在利用中丰富其内涵。
建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全面摸清资源家底,建立系统名录。革命文化方面重点保护“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龙山县茨岩塘镇红军指挥部以及众多烈士纪念设施;民族文化方面重点保护少数民族节庆仪式、民俗礼仪和民间技艺;传统文化方面注重对沅水流域渔耕文化以及古城古镇、古村落的整体保护。配套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分级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级别与责任链条,将保护成效纳入考核指标。例如,永顺县将“土家摆手舞”纳入重点保护目录,组建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领衔、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青年学员为补充的三级传承梯队,还配套建设了传承基地、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彰显时代价值。结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蕴含在湘西历史文脉中的家国情怀、诚信守礼、团结协作等精神元素提炼为市民文明准则。例如,湘西州司法局创新普法机制,在乡镇赶场地设立普法摊位,以群众熟悉的传统民俗文艺表演为载体,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法治同频共振,取得了良好成效。
强调保护发展并重。将文化保护与城市空间拓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历史街区更新为混合功能区,通过“微改造”保留旧街巷肌理,植入商业、办公、文创、群众性活动等业态,使传统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永顺县推动老司城遗址公园建设与社区公共空间营建、历史文化保护与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古今交融的文化场景,让历史文脉在文明城市建设中得以传承不息。
用好湘西非遗资源,助力塑造文明城市的独特精神风貌。湘西非遗资源丰富,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和地域精神特质,应使其成为塑造现代文明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源泉。
推动非遗走出展馆,进入街区、社区和旅游线路。只有将非遗传承融入生活,才能使其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发挥持久作用。例如,凤凰古城通过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将苗绣、银饰锻制等传统技艺嵌入旅游线路,支持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嵌入社区公共空间、设立体验馆与工作坊,使非遗成为城市气质的一部分,在游客身边持续“亮相”。
发挥高校优势,推动非遗专业化传承与社会化传承相结合,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持续文化动能。例如,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自2019年起,聚焦本地区民族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承担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任务,同时常态化开展“湘西非遗音乐舞蹈进校园”活动,将苗歌、苗鼓等课程化,让学生在课堂、排练和演出中亲近非遗、理解非遗、传承非遗。由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与吉首大学协同完成的大型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运用市场化力量和数字化技术提升非遗影响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积极推动将非遗转化为产业资源。例如,保靖县将当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族哭嫁”等改编为情景剧,配套推出文创产品,延续了非遗生命力并拓展了其经济价值。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推出非遗文献库、云上非遗馆等非遗数字资源库,实现线上展示与线下体验联动,让非遗走得更远。与此同时,应注重运用沉浸式体验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化技术提升湘西非遗的感染力,借此提升文明城市的文化辨识度。
大力推介湘西历史文化,打造文明湘西传播品牌。湘西应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传播优势和品牌优势,让历史文脉“看得见”“传得开”,进而让文明城市建设从“有资源”走向“有影响”。
做强媒体矩阵。湘西应依托州融媒体中心、县市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打造“红色湘西”“沅水记忆”“苗寨印象”等栏目,推出短视频、直播、专题报道,让红色故事、民族文化、历史街区更多出现在大众视野。例如,湘西州广播电视台打造的节目《门口挂盏灯》《马桑树下》曾登上央视春晚,用舞蹈和音乐讲述了湘西的红色记忆和家国情怀,扩大了湘西文化的传播覆盖面。
打造活动IP。把重要文化活动做成传播品牌,将历史文化转变为市民共识和城市名片。例如,湘西州文明办推出的“院坝小讲堂”“非遗少年学”已成为当地文明实践的品牌活动,在乡村院落、校园课堂、博物馆展区多点开花,讲党史故事、讲民俗礼仪、讲非遗技艺,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喜闻乐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洪江古商城则依托古建筑群,常态化开展实景讲解和研学互动,让游客与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湘西历史文脉。
强化城市识别。推出统一的“文明湘西”视觉符号,制定文明公约和礼仪手册,在车站、景区、校园、社区等公共空间统一展示,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市民可见、当遵循的文明规范。例如,湘西已通过立法为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鼓励大家参与民族节庆,将强化历史文化熏陶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重要依托。
(作者系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艺术实践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声乐学会副会长)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