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舒适便利是其核心要义。“舒适”要求城市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空间体验与人文关怀,“便利”侧重考量城市运行的功能效率、服务水平与现代智慧,二者都关乎市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共同构成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标尺。湖南城市发展既有中国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也面临独特机遇与挑战,只有立足省情实际,才能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新路径。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协同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的舒适便利,首先源于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应紧密结合湖南“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空间结构,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重点优化居住、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强化交通互联互通,推进“半小时交通圈”建设。加快建成“一环多射”城际轨道网,确保长株潭中心城区30分钟直联;推进各市州城区主干道快速化改造和次支路网“毛细血管”疏通,解决好“停车难”问题;建设“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链,实现主要商圈、园区自行车专用路成环成网。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生态空间规划原则。着重加强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推进“湖湘绿厅”“生态绿道”“绿心国家植物园”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三生(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实践地、三市同城标志地、美好生活共享地”。
聚焦功能完善,夯实便民利民的城市基础设施。便利的城市生活,离不开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推动硬件升级。坚持老城区“焕新不忘烟火气”的基调,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遵照“统筹规划、多元共建、长效运营、自求平衡”原则,“一区一策”确定改造方式,一体推进电梯加装、管网升级、口袋公园、养老托幼、智慧安防“五个到位”;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级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完善人口、房屋、设施、事件等“一张图”数据底板。优化公共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在教育领域,持续完善片区走教、轮岗交流、转岗培训等机制措施,全面盘活教师资源;在医疗领域,建立健全城市居民健康“守门人”制度,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湘易办”城市服务超级入口,推动出生、入学、就医、退休等“一件事一次办”向社区延伸。
推进文化赋能,彰显富有湖湘特色的城市气质。城市宜居不仅在于功能完备,更在于拥有源自文化浸润的独特气质。应以“历史文脉—现代创新”为主线,让湖湘文化基因融入湖南城市肌理。实施“湖湘记忆”工程。开展全省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里巷肌理专项普查评估,建立分级分类保护名录与“微更新”项目库,严格落实“留改拆”并举要求,坚决杜绝大拆大建、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比如长沙太平街、常德老西门、永州柳子街等街区可在保护基础上植入非遗作坊、沉浸剧场、青年创客等,打造“老城新客厅”。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依托湖南“一江一湖四水”生态廊道,串联沿线文化地标,开发“湖湘文化体验游”“工业遗产研学游”等特色线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宜居生活场景,既留住市民乡愁,也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鼓励社区引入城市书房、小剧场、口袋音乐厅等,以“润物无声”的公共文化提升城市温度。
探索治理创新,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建设宜居城市的“软实力”保障。在技术赋能方面,应深化“数字湖南”建设成果应用,推动城市治理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可依托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湘江实验室等平台,整合政务、交通、环保等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并以数字化手段破解“城市病”,提升治理精准度。在机制创新方面,健全“多元共治”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推广长沙“党建聚合力”工程、岳阳“群英断是非”等经验,构建“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群众参与”治理模式;推动“居民议事厅”“小区微治理”全覆盖,鼓励小区群众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等决策,让治理成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激发其建设宜居城市的主人翁意识。
(作者分别系湖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